在2年前看了笑来老师专栏提到《原则》一书,我就下了电子版打印出来,但是却一直没有看。大月过了七八个月后,罗胖在跨年演讲提到了这书出版了,我立马又买了,可是一拖一年又没看。直到去年重读专栏读到这一张才惊觉自己的拖延,于是安排固定每天20分钟,用了40多天读完。读完以后,似乎觉得很多原则我知道了,变成了我的原则。但是几个月后的今天,再读笑来老师的《原则》这章,反思读了原则一书的触动和思考,发现把别人的原则变为自己的原则很难。知道一项原则不是我们自己的原则,我们说要按照什么原则行事,也不会真正的按照这些原则去践行。只要把原则内化为自己的操作系统中,变成自己思维体系的一部分,才会变成自己的原则。如何做才能内化这些原则呢?我最近一直思考这些问题。笑来老师的专栏,很多概念其实就是一些原则,经过近两年的学习有些我已经内化了。其中应该有一些内化的模式是可以重复的,可以成为以后我践行其它原则的方法。
内化过程需要大脑对原则重构输出。对于一项原则,如果我们只记住了描述的一段话,是很难内化的。需要弄懂别人为什么提出这样的原则,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有何优势和缺陷。然后用自己的思维去重新解读,用自己的现有概念和认知体系去解读其内涵构建输出。在输出的过程中,原则的概念会和我们现有的一些概念关联起来,从而会获得更多的入口。如果只是记忆了作者的字句,其入口很可能就是作者的名字或者书名。
内化需要重复重复再重复。笑来老师的专栏,本身的结构就是每周一个概念,在好几天里面不断重复。在后面讲新概念的时候,也会进行关联回顾。这种重复的过程,本身会加强我们的神经链接。而看留言中其他人对概念的理解,也会让我们为概念补充更多的事实证据和解读角度。这个过程也是在增加更多的神经元连接和强化已有的某些链接。而后来我把音频听了4-5次,买来的财富自由之路那本书也读了两次。加上参加重复专栏持续输出活动,每个概念在我脑中强化过几十次。所以很多已经到了脱口而出的程度,在生活用到的场景会自然的应用。
最后一条也是专栏里面强调的比较多的,要做记录然后经常反思。做记录让我们对遇到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思考方式有了一个快照,在未来某个时刻可以回顾。而在反思的时候,也能把记录中的场景,来应用原则复盘,看自己是否践行了某些原则。还能对比践行有什么后果,不践行又会怎么样。这个过程会把原则和我们的生活经历关联起来。随着次数的增多,在后面遇到相关的场景时,自然就按照想践行的原则行事了。
达里奥的原则一书,就是我下一阶段践行的输出的内容之一。我想接下来结合古严推荐的书卡读书法,进行阅读输出,试试再输出一年会有些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