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指数:中国的科幻,从来不是没有起航。只是这艘远洋号的方舟,在中国电影一次次为工业化的“洋务运动”试错之后,迷失了航向。直到2019年,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海上漂泊数年的中国科幻终于看到了能够停泊的小岛,迎来了它的落地。《流浪地球》,是“中国的科幻电影”的一次开元。
中国科幻,已经喊了十年。
这十年间,《三体》滑坡,《阿修罗》湮灭,一次一次的失败让对科幻饱有期待的观众们一次次失望。
中国,真的没有科幻么?
不,1980年,有一部国产科幻片《珊瑚岛的死光》,豆瓣评分6.6。
1988年,还有一部华语科幻片《霹雳贝贝》,豆瓣评分7.6分。
中国的科幻,从来不是没有起航。
只是这艘远洋号的方舟,在中国电影一次次为工业化的“洋务运动”试错之后,迷失了航向。
直到2019年,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海上漂泊数年的中国科幻终于看到了能够停泊的小岛,迎来了它的落地。
《流浪地球》,是“中国的科幻电影”的一次开元。
大刘的作品,从架构到节奏,思维中更多是西方的哲学思维和科学观。他的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时候,不会有语境问题的折损度,在改编成影视化作品的时候,也不会有小说文本媒介转化的失真感。
原著《流浪地球》,是一个有着美学质感的科幻故事。太阳即将毁灭,人类为了生存,在集思广益的想法下,终于决定建造1万座行星发动机,耗费2500年100代人,带着地球流浪远方,找寻新的家园。「科学推动地球在宇宙中流浪」,是一种「以蜉蝣对抗洪荒」的“精神追求”,更是一种「游荡在外」的“自由之光”。
相比于原著里“流浪”所带出的孤独和惶恐、冰冷与梳理,电影《流浪地球》只采用了小说中的背景和设定,故事线与人物基本都是全新的创造,且还在这样一个打造坚实的冰山上凿出了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情怀卖点——寻乡。
这个时候,人们才发现,隐藏在大刘作品宏大世界观里的根,在于对中华文化的「故土情结」。
带地球去流浪,带科幻回故乡。当末世之下的中国春节还在舞龙舞狮,当地下城的串串香还在红红火火地开着,当学生们穿着蓝白运动校服回答着老师关于“希望”的问题,《流浪地球》编织的,是从古至今都带有着中国精神故事内核的《愚公移山》。
哪怕时隔多年,中国人的“中国味”,还是入骨入髓的精致。哪怕未来遥不可期,中国作品里面一直流淌着的还是由内而外的中国血肉。这背后,是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家园、是贯穿了几代人的土地情结,是专属于东方文化的一种深深扎根灵魂里的执念。
本来,归来,不是中国人独有的母题。从《星际穿越》到《2012》,一直以来,都在探讨着关于“归来”的命题。但相比于西方的「回归家庭」,《流浪地球》此次的回归比个人的关系,家庭的亲情还要大。
中国式的“归来”,是带领所有人回归家园。在地球面临危机的时刻,人类所要保卫的不仅仅是基因和种子,而是给我们文明的“家园”本身。因为,有人的地方,才有文明,既然远征之后无家可归,那么就不如将家园也一起搬走。
不同于西方大航海时代留下的殖民文化,《流浪地球》体现出的是「中国农耕文化的烙印和对土地的眷恋」,「几千年来我们都是面朝土地背朝天的」。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归乡”,是串联冰冷宇宙的“温情”,是高于世界、超越时空的人类所独有的血浓于水的情感。
所以说,《流浪地球》,是一个与好莱坞传统科幻灾难片完全不同的故事。相比西方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将情怀不仅局限在了自我身上。从家人到家庭到家园,从地下到地表到太空,《流浪地球》的眼界,是跨越遥远的距离与时间的星辰大海。
大刘曾说,「自己的科幻之路也就是一条寻找家园的路,回乡情结之所以隐藏在连自己都看不到的深处,是因为我不知道家园在哪里,所以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找。」
而中国科幻的未来之路,其实也是一种追根溯源的寻乡之路。西方感到奇怪的那种对土地的感情,恰恰是《流浪地球》的独特之处,也正是这种文化和精神内核,让多年以来未曾找到方向的「中国式科幻」,看到了一种确凿的明灯闪耀。
论及特效,如今的《流浪地球》确实还无法媲美好莱坞的顶级水准;谈及剧作,因为制作的限制也或多或少有些许瑕疵。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流浪地球》的成功上映,中国本土的科幻片,「今天真的起航了」。
此时此刻,它在中国科幻电影人心里埋下了希望和坚定。就如小说里的初代流浪者所说,他们只是漫长阶梯的最下一级。他们孤注一掷守护人类文明,为的只是他们的后代在某一天能爬上阶梯顶端,看到新生活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