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吴士宏解读《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这本书,其中有一个观点认为管理时间是一个低效理念,应该管理能量,时间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但是能量差别巨大,比如同样工作8小时,有的人越干越兴奋,有的人还没干没多久就很疲惫。这本书中有一个工具叫能量地图,可以从“AEIOU”五个纬度寻找隐藏的能量开关。
A(Activity-行为):你在“做什么”? 这是结构化任务(如写报告、开会)还是非结构化任务(如创意 brainstorm)?你是主导者(策划项目)还是参与者(参加培训)? 有人擅长自由创造(非结构化),被流程束缚会耗能;有人喜欢清晰目标(结构化),模糊任务会焦虑。
E(Environment-环境):你在“哪里”做?环境是开放(咖啡厅、共享空间)还是封闭(办公室格子间)?有自然光线、绿植吗?噪音水平如何?通常环境从封闭正式变为开放放松,能量立刻转正向。
I(Interaction-交互):你在“和谁/什么”互动?互动对象是人(同事、客户)还是机器(电脑、手机)?互动是熟悉的(老搭档)还是陌生的(新团队)?正式(谈判)还是非正式(闲聊)? 一般情况下,内向的人可能和陌生人密集沟通后耗能,外向的人反而通过社交充电。
O(Object-对象):你在“用什么”完成?工具是顺手的(常用的电脑)还是陌生的(新软件)?这些物体(如画笔、健身器材)能否让你专注投入?设计师用惯了手绘板,突然换成鼠标可能效率低、易烦躁;有人则通过摆弄机械键盘获得“心流”。
U(User-用户):谁是活动的“受益者”?活动是为自己(学新技能)、他人(帮同事改方案)还是组织(完成KPI)?对方的反馈是正向(感谢)还是负向(挑剔)?帮朋友准备生日惊喜可能让你充满热情,而被迫应付无理客户则会快速耗能。
怎样利用AEIOU提升能量呢?
第一步,记录:每天选1-2个关键活动。按AEIOU五个维度写下细节,标注能量水平(1-10分,10分为最高)。
第二步,分析:找规律。比如发现“和团队户外头脑风暴(E=开放,I=熟悉)”能量总是8分以上,而“独自在格子间写PPT(E=封闭,I=无互动)”只有3分。
第三步,调整:改一个变量试试。把“独自写PPT”调整为“去公司露台写(E变化)”,或“边写边和同事语音同步思路(I变化)”,观察能量是否提升。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工作累”,其实只是被某个细节消耗:比如会议本身不讨厌,但“会议室太闷热(E)”让你分心;或者任务不难,但“必须用难用的系统(O)”让你烦躁。AEIOU帮你把模糊的“累”拆解成可调整的具体因素,小改变就能带来大不同。
祝秋安。
UUID:R20250819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