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凌枫
没有人能说清楚卡尔维诺的思想,他把自己抛入一个漩涡一般的思想怪圈,并在痛苦的寻找了一番出口之后,在其中不可思议的找到了平静。这份平静,大概就是一个旁观者的视角,一个“世界观察世界”的中介地位。
《帕洛马尔》是我读的第十本卡尔维诺的作品。与之前的作品不同,这本预告自己死亡的哲思里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作者的忧虑: 对人类渺小的感慨,对社交障碍的焦虑,对不可知事物的恐惧,对老去时光的回忆。
首先,关于主人公帕洛马尔。如果我是个有发言权的大学教授,我大约会给这本书扣上个“帕洛马尔综合征”的帽子。他们对日常事物有着近乎神经质的逻辑思维,带着一点小小的悲观,企图找出一切事物的本质根源却陷入盘根错节的网中。在人际关系中,他们自认为不合群,内心复杂却又不善表达,最后学会了三缄其口,沉默寡言。这是我理解的卡尔维诺,一种漂泊在人群中的旁观者。
其次,关于宇宙。这是卡氏最常用的意象之一。一方面,自然观视角下的宇宙代表着“虚无”,是卡尔维诺所追求的思想的最深层次,是他在逻辑思维陷入不可知之后的寄托。另一方面,社会观视角下的宇宙,大概类似于马克思所说的“事物具有普遍联系”吧,即一切事物,包括人类社会,盘根错节形成的大的集合体。在其中,卡尔维诺看到了人的渺小,看到了自我的无意义,懂得了人生的集合性质,最后收获了一个旁观者的平静心境。
这真的是卡尔维诺的想法吗?我不知道?罗兰巴特说“作者已死”,这是接受美学的观点,我不十分认同。可卡尔维诺说:“我仍然认为一个作家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我会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东西,但我从来不会告诉你真实”。于是作品就成了活生生的独立的作品,剩下的就是阐释的多义性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了。这或许是我最钦佩的卡尔维诺的地方。
摘抄
【关于自然知识】 依靠声音直接传授的知识,一旦丢失便不可能重新获得,也不可能重新传承。因为人们在孩提时代直接依靠敏锐的耳朵和眼睛获得的有关鸟儿吟唱与飞行的知识,是任何一本书也无法授予的
【关于自我与世界】 也许是因为他周围的世界就是这样不协调,他常常希望在这不协调的世界上找到某些和谐的图案,找到某种不变的常数。也许是他觉得自己的头脑就像这样杂乱无章,仿佛脑海里各种思绪互不相干,越来越难以找到一种能使自己的思想处于和谐状态的模式。
【关于真相和阐释】 如果我们孤立的看待它们,它们就是一块石头,一个人像,一个符号或一个词汇。我们可以尽力按照它们本来的面目说明它们,描述它们,除此之外就不应该有其他作为。
拒绝理解这些石头没有告诉我们的东西,也是对尊重石头秘密的最好表示;企图猜出它的秘密就是狂妄自大,是对那个真实的但现在已失传的含义的背叛。
【关于沉默】 现在是大家讲话过多的时代,讲话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讲清前因后果,使你讲的事情身价百倍。。。。如果选择缄默不语,应该说掌握沉默的艺术比掌握讲话的艺术要困难的多。
【关于老人与年轻人】
【关于作为中介观察事物】
(以上两部分都是一章节作为一个整体,我不能断章取义)
【关于死亡】 死亡带来的慰藉应该是:在消除了忧虑这个斑点即我们的存在之后,唯一重要的就是一切事物都展示在阳光之下,并在漠然的,宁静的气氛里相继发生。
【关于生命】 一个人的一生是各种事件的集合,其中最后一件事可能改变整个集合的意义。
【结尾】 恰恰在这个时刻,他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