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及施今墨是民国时期至新中国初期享誉全国的中医学大家,有着“京城四大名医”之称。他们医术、医德高超,对近百年中医界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1.萧龙友(1870年2月13日—1960年10月20日),原名萧方骏,字龙友,号息翁、不息翁,别号“蛰蛰公”“息园老人”。四川省三台县人,中年弃官从医,被推崇为“京城四大名医之一”。他是中国近代著名中医教育家、医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萧龙友的前半生都生活在清朝末期,他出生于书香世家,为给母亲治病,早年就自学中医,在1892年川中地区瘟疫期间挺身而出,被称为“万家生佛”。1897年,参加科举并历任八旗教习、山东等地知县。中华民国时期,萧龙友历任财政部机要秘书、农商部参事等官职,并与友人共同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培养众多中医人材。他虽身在官场,却一直研究医学,还为民国名人袁世凯、孙中山、梁启超等诊治,医术广受好评。1939年,萧龙友退休,专注于中医事业和人才培养。新中国成立后,萧龙友被中央人民政府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还当选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等,并提出设立中医学院、培养中医人才等建议。1955年,他被聘任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0年,萧龙友病逝于北京。
萧龙友先生毕生研究中医学,有《整理中医学意见书》《中医药学意见书》《现代医案选》(与人合撰)等代表作品。他一生行医,临床经验丰富,开办学校,对我国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此外,他还是收藏家、书画家,还著有诗集《采风录》。萧龙友先生逝世后,其后人遵其遗嘱,捐献出大量珍贵文物,大多收藏在故宫博物院。
萧龙友居民国四大名医之首,从小熟读诗词歌赋、经史,对医药非常感兴趣的他自学成才。在1892年和陈蕴生一起用中草药救治川中霍乱,疗效很好,因而名声大噪。1955年,萧龙友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2.孔伯华,早年担任北京外城官医院的医官,擅长医治温病,因擅用石膏而享誉京城。他在1929年和萧龙友合作开办了北京国医学院,且担任院长一职。著有《时斋医话》、《传染病八种证治晰疑》。
3.汪逢春悬壶北京数十年,传诸弟子,不厌其烦,处方治之,辄取奇效。被誉为“京城四大名医”之一。他毕生热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努力提携后学。汪逢春擅治时令病及胃肠病,对于湿温病亦有建树。他的门人冯仰曾医生在《中医杂志》1958年第8号中介绍他的医案数例,可见他的学术一斑。
4.施今墨
施今墨(1881年3月28日-1969年08月22日),原名毓[yù]黔,字奖生。祖籍浙江萧山,生于贵州,是中国近代中医、中医临床家、教育家、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他我国近代中医临床家、改革家,也是“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将自己奉献给中医事业,并且提倡中西医要结合起来,为祖国培养了许多的中医人才,其医术高超,救活了许多病患。除了救人之外,他还创造制作了多款新成药,在海内外颇负盛名。
1921年,施今墨从“毓黔”改名为”今墨“并决心弃政从医。随着中医面临西医的挑战,他积极参与维护中医合法地位的斗争,尤其在1929年成功促使国民党政府撤回废止中医的提案。之后,他创办了华北国医学院,提出中医革新的主张,倡导中西医结合。1930年,他为杨虎城将军诊治,声誉大增,并创办华北国医学院,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教育方针。1935年,施今墨与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共同担任北京中医考核主考官,四人被誉为“北京四大名医”。抗战胜利后,他担任国大代表和国民党立法委员,积极提出中医改革提案。1949年,施今墨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推动中医发展,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等职。1956年,施今墨加入农工民主党,1957年加入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逝世后,施今墨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是中国第一位捐献遗体的中医专家。
施今墨在医学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治疗胃溃疡、高血压等疾病,据他的验方炮制的中成药如“高血压速降丸”等畅销海内外。他还提出气血不足和脏腑衰弱是衰老的主因,开发了益肾强身丸等抗衰老药方。此外,他推动了中西医结合改革,倡导统一病名,丰富了八纲辨证法,并创立“七解三清”等外感温热病治疗方法。他擅用“对药”配方,成功应用于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治疗,对现代中医发展影响深远。
本内容来源网络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特此向原作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