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伤害后,我们为什么总困在痛苦里?

【事件】

对于一些令我不适的行为,当时没有及时制止对方,事后对方跟我道歉了,这种感受还是无法消失。

【情绪】愤怒、难过,委屈,懊悔

【内在想法✨】

1.“被动伤害”后的情绪双负荷:身体伤害带来生理不适,而“不好意思拒绝”导致我压抑了“愤怒、委屈”等情绪。这些未被即时表达的情绪不会消失,反而会转化为“自我苛责”(怪自己没保护好自己),形成“伤害事件→情绪压抑→事后内耗”的闭环,让难受感持续。

2.“害怕对方有负面情绪”的深层心理逻辑:这本质是“讨好型防御模式”的体现——潜意识里将“维持关系和谐”放在“保护自我需求”之前,担心拒绝会引发冲突、被对方否定。这种模式会让我在事后不断复盘“是否做错”,进一步强化无力感。


【思考/领悟/如何做】

在不伤害关系的前提下,优先保护自己的身体与情绪边界——

1.用“非对抗性语言”即时叫停,降低拒绝的心理压力:不用直接说“你别这样”,而是用“我”开头表达感受,减少对方的防御感。

- 示例1(身体不适时):“我现在有点不舒服,让我先缓缓等会咱们再沟通好吗?”

这种表达聚焦“你的感受”而非“对方的行为”,既明确传递了边界,又不会让对方觉得被指责。

2.提前预设“拒绝后的心理预案”,打破讨好型思维:你害怕拒绝引发对方负面情绪,本质是担心“关系会因此破裂”。

可提前告诉自己:“真正在意我的人,会尊重我的不舒服;如果对方因此生气,那是他的情绪课题,不是我的错。” 提前做好心理建设,能减少当下的犹豫。

3.事后若仍有情绪,用“情绪命名法”缓解内耗:如果没做到即时拒绝,事后别苛责自己,而是找个安静的时刻,对着镜子或记下来:“我现在难过,是因为身体受了伤;我无力,是因为当时没保护好自己。” 当你清晰“命名”了情绪背后的原因,就不会陷入“莫名难受”的漩涡,也能更理性地看待事件本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