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有人问,杜拉斯的《情人》到底好在哪里?正好这本书之前研读过几次,就花几天来简单谈一谈吧。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代表作品《情人》,本书一经出版便得到了各国读者的认可,更获得了当年的法语文学最高奖---龚古尔奖,这说明这本书肯定有其过人之处。
01
玛格丽特·杜拉斯,一个有着传奇经历的作家,很多读者了解她是由于她对情欲赤裸裸地描写,以及毫不掩饰的坦诚和直白。她曾说:“如果我不是一个作家,会是一个妓女。”很多人被她的这句话所吸引,好奇这么大胆的作者会给我们展示什么样的文字。
其实,杜拉斯在创作《情人》之前一直被认定为严肃作家,只不过通过这部小说开始,她坦荡走入了通俗读者群体,用她自己的话说:“终于,大家再也不能说杜拉斯只会写些‘理性的玩意儿’了。”
“如果我不是一个作家,会是一个妓女。”这句话其实还有后半句,“但发生一次爱情故事比上床四十五次更加重要、更有意义。”《情人》就是讲述了这样一次爱情故事,一次真实的爱情故事。杜拉斯在接受采访时说过:“《情人》里的每件事都是真的:服装、我母亲的愤怒、她让我们咽下去的淡而无味的食物、中国情人的豪华房车。”
在这个真实的故事里面,我看到了杜拉斯强烈而真实的情感,尽管她用冷漠的笔调和绝望的文字压抑着内心的感情,但是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那份掩藏在表面之下更火热的东西。
02
《情人》这本小说的情节其实很简单:殖民地里,一个白人小姑娘因贫穷而与富有的中国纨绔子弟结识,因物而性,因性生爱,最终因物而别。故事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但这本小说的出色之处在于,它用一种不简单的方式讲述了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我们阅读这本精彩的作品,如果仅仅是满足于了解故事的情节,那就未免有些舍本逐末了。
杜拉斯曾遗憾地表示:“我重拾这些故事,万万没想到大家竟然会把它当成一本通俗小说来看。”从她的遗憾中,我们不难觉察到,《情人》的情节只是冰山在水面上的部分,而它所蕴含的东西,大部分都在水下。笔者不才,愿意和大家一起来试着挖掘一下这份“宝藏”。
《情人》的写作方式非常奇特,作者记事的时间不断跳跃,使得初涉此书的读者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从“老了”到“还年轻”,从十八岁到二十五岁又到十五岁,笔者第一遍看的时候也觉得有些晕头转向,但到了第二遍细细品味之时顿觉豁然开朗,仔细琢磨之后,想象不出更好的叙述方式,更深深为杜拉斯的才华所折服。
在时间上,我们可以把作者的叙述粗略地分成四个阶段:“相遇前”、“初遇”、“交往”和“分别”;在内容上,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大量对立的主题:“性与情”、“美与丑”、“死与永恒”、“爱与恨”等等。而贯穿在这些层次之间的,则是作者写作时的意识。我们阅读着这些文字,思绪就跟随着作者的心境,仿佛那一幕幕就在我们眼前发生一样。
03
谈到《情人》这本书,杜拉斯曾说:“爱,快感,这些不是‘故事’。至于另外一种阅读方式,较为深入的阅读,即使真的有,也不会出现。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如何去领会它。”我们并不奢望能够深入解剖它的全部内核,然而为了方便各位朋友理解,姑且将它拆成四个主题点:
1、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P1~P34)
2、爱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天性。(P34~P52)
3、生活只是生活,是美与丑的集合。(P52~P82)
4、向死而生,爱在破灭中涅槃。(P82~P115)
“爱,是保证成功的主题。”《情人》这本书也是一样,在冷漠的笔调背后,在赤裸裸的情欲背后,在生活的绝望背后,作者其实表达了人类最美的东西。
虽然作者本人曾说:“我写《情人》时想的并不是爱。我甚至还想用这些反正我已经处理过的主题来让读者感到无聊,激怒他们。”但是很明显,她的笔跟随的是她的内心,并且不自觉地将这份感情流露在书中。
最后她不得不承认:“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未来几天我将通过这四个主题点来依次谈谈我对这部作品的看法。在这之前,我要先感谢命运让杜拉斯成为了作家,感谢她带给我们一部如此美丽而深沉的作品。
(本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闹市草庐漫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