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绞尽脑汁的思考,而实际上确是原地踏步,毫无进展。不是停滞不前,就是徒劳无功。所以我一直在思考着如何进行深入的思考,调整内心的有效方法。不动脑,人就不会成长,如果不经过思考去对事物进行整理分析来解决问题的话,也就很难做出成绩。
这两周我都在参加培训,是我们银行组织的系统性的条线培训,此前我也参加过类似的培训,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无论是此次还是之前的培训,大家总能轻易的把来自总行层面和省行层面的老师区别开来,不是说省行的老师讲得不好,而是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略有不同。对于同样不熟悉的领域和业务,总行老师可以说的非常明白,我用心的观察了老师的语言感觉,用词方式。他讲话毫不矫情造作,而且很容易听进去,语言的选择又非常的准确,不会产生歧义。而且,讲课的时候不仅仅会将自己的意图解释清楚,还会跟你分析事物的源头,所以听者不会觉得上课的内容别扭,每一个用词造句他都能很准确表达,也符合听者的理解方式,话语中编排合理,不牵强。我注意到老师讲课的过程中用得很多的两种类型的表达,一是“我讲的内容分为1234”,二是“这里我们要把握的关键性要点是”。老实说写到这里,很多人都会说这也太简单了。但你是否真的可以做到呢?我认真的听完老师3个小时的课,整个课件行云流水,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或是重复的话语,不仅概念明确,而且看问题抓重点,同时分析源头。在我听过同样的许多课程里,我们列出来了许多的主次,许多的概念,许多的逻辑,但是到最后成为了平行化,即通篇都是重点,处处都是概念,但是整个ppt下来,听的人无法形成有效的逻辑树,无法了解什么是重点。
很多的时候,我们花了许多的时间讲课,听课,学习,研讨,开会,但是对于关键性的问题却极其泛泛,越是关键的问题越是难以下判断,最后往往是领导拍板决定。包括很多曾经去上的课程,大家心情亢奋,群情激昂,但内容却另当别论。
工作中,我们也经常会在烦恼中摸索工作的方法,郁闷不已却也只能维持现状,比如你写一篇文章,有好多想法却无从下笔,这时,往往寻求过来人的意见,问领导,问前辈,他们会给你指导性意见,但即使你完成了工作,使用这种方法,人就不会成长。为什么,是因为你没有系统的深入思考,没有形成思维的逻辑性。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逻辑严密,话语铿锵有力,而我却不可以呢?做不到的原因我想无非有两点∶一是训练不足。我们很多时候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和问题点,但是对于如何瞬间掌握信息,整理问题,考虑对策等跟“思考”有关的很多基本功却被忽视。第二是对效率的把握不够。没有为了提高效率而做出相关的努力,虽然拖拉和散漫会被批评,但是本能的大家会认为人与人之间有所不同,不同岗位的效能也不同,所以花费的时间自然也不一样,所以很少有人会去认真管理自己的工作时间,提高效率。
那为什么优秀的人又可以做到呢?这是因为第一他们在平日的工作中就不断的在思考这些问题,而且从不倦怠的收集必要的信息使自己保持灵敏,我注意到老师在课间休息时回答一个同学的提问时说到的话语,同学问了一个很细节的问题,关于境外资本金账户在注册地以外的异地开户人民银行和外管局的职能云云,对于这个问题老师回答了以后,补充说了这样一句,对于这个问题,你可以看下外管局的**号文件和人民银行的**号文件,里面有这样的描述。。。。。,如果不是平时大量的学习和看文件,收集着必要的信息,使自己保持灵敏,那么他一定不能准确且快速的回答这个问题,并且不用翻阅就找到文件依据。第二他会看清事物的本质,找到根本的解决办法和策略,这样就可以把握整体的态势。老师在说到每一个问题的时候,尽管时间有限,会把每一个产品的源头开始说,举个例子NRA福费廷业务,是在2012年8月到2012年底诞生的,它产生原因是因为当时人民银行发文表示原来的代付业务从原来的表外核算纳入表内核算,这个举措会使我们的利润下降大约两个点,所以才有了NRA福费廷这种部分替代的产品,将我行的融资业务包买让渡后就可以不入我行的表内核算。这样讲解就可以明白产品产生的背景,更好的理解产品本身的运作原理。
对于他们而言,每一步棋的后果他们是了然于胸的,正因为如此,无论发生了什么都能冷静面对,并且能够完全慎重,准确且快速的处理。这就是领导能力的源泉。也就是逻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