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禅观事物的相互关联,
是为了破除“分别”这一虚妄的遮障
让人们得以融入生命的整体和谐,
而不是创造一个缘起(相互依存,依他起)的哲学体系
2
根据传统佛教观点,
实相有三种特性:
遍计所执性
依他起性
圆成实性
3
遍计所执性:
由于失去正念与偏见,
我们常常给实相蒙上一层邪见的面纱
这就是遍计所执性看实相,它是实相的幻相
它将实相看作许多独立的细微个体与自我的集合
(遍计所执性,为“妄有”)
依他起性:
万物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需靠众缘具备,然后乃生。(——据《佛学词典》)
(依他起性,为“假有”)
圆成实性:
解脱了遍计所执性造成的邪见后,所呈现的实相
实相就是真实,超越任何概念
没有任何概念能够恰当地描述它
为了确保众生不执著于哲学概念
佛学还谈及三无性,以免我们被三自性教义束缚
(圆成实性,为“实有”)
4
当了知实相的圆成实性,
修行者已达到无分别智,
这是一种奇妙的圆融境界:
主体与客体区别不复存在。
当我在翻译孤儿扶助金申请书时
我感觉到我和每个孩子之间存在深刻的联系
这让我能够与他们进行特别的交流
我看不到有哪个孩子在接受爱与帮助
孩子和我是一体的:
没有人怜悯,没有人在求助,没有人在援助
没有任务,没有社会工作,没有悲悯,没有特别的智慧
这就是无分别心的时刻
5
当你体会实相的圆成实性,
你庭前的杏树就有可能完全地显露它的本性
杏树本身就是真理,就是实相,就是你自己
假如你的心未被邪见蒙蔽
你会自然地融入与这棵树的交流中
这棵杏树将自己完完整整地呈现在你面前
洞察杏树就是见道
曾有人请教一位禅师解释实相的奥秘,
禅师指着一棵柏树说:
庭前柏树子!
6
当你的心获得解脱,你会心怀慈悲——
对自己慈悲,
因为你曾经受过无数的苦,
那时你还不能从邪见、憎恨、愚痴与愤怒中释放出来;
对他人慈悲,
因为他现在还未能看清楚自己被邪见、憎恨与愚痴囚禁
并因此继续被囚禁,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更多痛苦。
练习以慈悲之眼观众生
这是“慈心观”的禅修法
慈心观必须在静坐、为他人服务的每一时刻中修习
工作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但如果在正念中工作,工作就是生命
否则,就是“行尸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