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总结:
阅读完前三天的内容后,我们应该了解到,身处于社会中的人,其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受着他人或者大众传媒、宣传等等的影响。而我们知道在一定情况下,人们的行为即是其认知的反映,那么,我们的认知又会受到环境怎样的影响呢?在另一些情况下,源于自身的某些认知偏差又是否会影响到我们对现实的看法?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了认知中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偏差。请看思维导图:
图片发自简书App
关键词:
理性,认知吝啬者,社会背景,捷径式判断,分类误差,记忆,解释,态度
要点:
理性思考的两个重要前提:第一,我们得到的信息是准确的;第二,我们拥有足够的处理信息的心理资源。
人类是认知吝啬者,我们总是试图简化复杂的问题,走捷径快速完成决策。我们采取的捷径可能会导致错误和偏见,认识到这一局限性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的思考受多方面的社会背景因素影响,可以体现在“对比效应”“启动效应”“决策框架设置”“首因效应”和“稀释效应”之中。
人们通常喜欢走捷径来做出判断,这些捷径包括代表性、易得性和好恶程度。
常见的人群分类误区有:自证预言、虚假关联、内群体—外群体效应(我们—你们)。
记忆是一个重构的过程。记忆并不记录客观事实,而是在生活中不停地被过滤和改造。
人们如何解释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了三种常见的归因和解释偏差:基本归因错误、行动者—观察者偏差、自我偏差。
思考与讨论:
今天学习了很多关于社会认知的理论,其中哪些理论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你相信记忆是可以被重构的吗?
回想一下,你在生活中经常看到哪些认知误区?这些误区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