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标导向功能 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不是教学局部环节的改革,而是涉及整体办学过程的系统工程。因此,我们切不可将产学研结合教育视为某一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应从模式功能的角度去认识产学研结合教育的目标导向功能。从根本上说,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目标导向功能的核心要素。对此,我们不应错误地以校方获得企业资助的经费,或是企业得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为出发点,而应该以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调整和规范合作双方的行为,使之更利于、更有益于人才的全程培养。这是产学研结合教育利益内驱的需要,也是产学研结合教育本质属性的外在规定。应该明确认识到,产学研结合教育目标导向功能,是支撑和维系高职院校竞争发展能力与学生充分就业目标的关键性因素,也是统御和促进企业、科研院所谋求利益、发展繁荣的主导性机制,因而是协调产学研合作双方矛盾冲突和利益分配的依据。
2. 德育教育功能 对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可以通过校内教育来提高,但是大部分非认知因素的培养,则要通过直接接触社会实践,特别是学生主体的社会道德体验才能形成。从道德运行过程来看,要使道德教育取得实效,必须顺利实现两个转化,即把教师所传授的品德规范信息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信念,又将学生的品德信念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在产学研结合教育中,由于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体,直接了解社会、熟悉社会、适应社会,在工作实践中锻炼语言沟通,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学会做人、做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亲身体验职业道德内涵,培养学生的情操和伦理道德修养。
3. 资源整合功能 通过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内在运行规律,将高职院校、企业、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其他显性的或隐性的能动教育资源有机组合起来,形成资源优势力量,提高产学研结合教育双方的核心竞争能力。
4. 实践创新功能 产学研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验概括,而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过程,其本质是实践创新过程。
1. 坚持观念变化原则,优化创新实践内涵。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诸多功能表明,产学研结合教育不仅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是一种比较成熟而先进的教育观念。
2. 坚持情景优化原则,注重全面能力培养。作为一种教育模式,产学研结合教育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起来。它的最大特点是利用了学校与产业、科研等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3. 坚持优势转化原则,推动科技成果变现。所谓坚持优势转化原则,就是要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产学研力量优势,选准高新技术项目,与企业科研人员协力攻关,增强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成果的变现率。坚持走“强强合作”之路,达成优势的融合,实现共同的优势期望,是产学研结合教育成功的根本保证。
4. 坚持资源泛化原则,有效配置教育资源。所谓资源泛化是指随着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教育的逐步深入,在市场机制的调控之下,各种潜在的社会教育资源对人才培养的支持程度和可利用率普遍提高。特别是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教育委员会等组织形式的建立和发展,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教育步入了资源泛化时期。根据产学研结合教育的资源整合功能,高职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的同时,其自身面临着资源泛化的趋势,即资源归属的界限较之以前有所淡化了。
5.坚持政策催化原则,创造良好运行环境。坚持政策催化原则,就是要吸取国外发展产学研结合教育的成功经验,加大政府在产学研结合教育中的政策扶持力度,为高职教育产学研的深化创造良好环境。为此,国家应制订相关的法规,明确产学研结合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为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拓展空间;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支持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在税收、进出口、知识产权等享有相关优惠政策的支持;建立产学研结合教育创新的多渠道的风险投资融资体系,以及灵活运用组合投资和联合投资的策略, 以分散资金投放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