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课程性质
初中阶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高中阶段: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
二 课程基本理念
初中阶段:
1.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既要反应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3.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高中阶段: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
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6.与时俱进的认识双基
7.强调本质,注重适度形式化
8.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9.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10.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简述评价的基本概念: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试论如何与时俱进的认识双基:
(1)强调概念、结论产生的背景。新课程目标明确提出了要了解概念、结论产生的背景、应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希望通过数学知识、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的本质,在反复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过程中,提高个体的数学素养。之所以这么要求,是因为我们不仅要求关注知识本身,而且要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即通常说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认识数学的价值、数学的教育价值,同时也是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然要求的体现,学生只有在一定的现实背景下才能有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在展现数学的发生、发展中才能感受数学的价值。
(2)强调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强调对结论本质的认识,这是教育的一个发展和进步,有深刻的教育价值,体现了学习者现实的学习过程、人的认识过程,也是对“双基”内涵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认识和要求。学生至于经历实实在在的数学活动的学习过程,才能比较自然地去想一些问题,去认识一些问题,去思考一些问题,经过同化、顺应等心理活动过程、心理变化过程,去理解概念和结论的本质,也才能内化为自己认知结构中的东西,仅仅通过模仿和记忆是不会有这个结果的。
(3)强调体会概念和结论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双基”的发展还体现在学习某个概念和结论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而且过一段时间后,进一步体会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尽管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学也会关注这一问题,但是,现在这是一个明确提出的要求,这是对数学整体认识的需要,也是这次课程结构上模块和专题设计的一种需要。
三、课程目标
初中阶段:
1.总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高中阶段:
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具体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和应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应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含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什么: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课程设计思路
初中阶段: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 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各学段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数学课程还需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五、课程内容标准
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是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不单独设置,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高中阶段至少安排一次较为完整的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活动。以下是对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的教学要求:
1.数学探究即数学探究性课题学习,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
2.数学建模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的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体验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数学文化: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场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六、课程教学建议
初中阶段: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的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
1.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2.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当好学生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4.感悟教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6.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
高中阶段: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提高自身的数学专业素质和教育科学素质。
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
2.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
3.注重联系,提高对数学整体的认识
4.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5.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科学观的形成
6.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7.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简述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制造。理解和钻研教材,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对教材的再创造,集中表现在:能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贴切的教材素材和教学流程;准确地体现基本理念和内容标准规定的要求。 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七、课程评价建议
初中阶段: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2.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
3.情感态度的评价
4.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5.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6.恰当地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
7.合理设计与实施书面测验
高中阶段:
数学学习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水平的甄别,又要重视其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既要重视定量的认识,又要重视定性的分析;既要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
1.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2.正确评价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
4.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
5.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进行评价
*应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情感和态度;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家长、同学及学生本人都可以作为评价者;评价方式多样化体现在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包括书面检测、口头测验、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恰当地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对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结果进行评价时,应该准备把握“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不同层次的要求;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应根据“经历、体验、探索”等不同层次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对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特别要重视在平时数学和具体问题情境中进行评价;情感态度的评价应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采用课堂观察、活动记录、课后访谈等方法进行。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2)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3)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笔纸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4)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5)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过程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八、教材编写建议
初中阶段:
1.教材编写应体现科学性
2.教材编写应体现整体性
3.教材内容的呈现应体现过程性
4.呈现内容的素材应贴近学生现实
5.教材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
6.教材编写要体现可读性
高中阶段:
1.素材的选取应体现数学的本质、联系实际、适应学生的特点
2.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
3.体现相关内容的联系,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数学
4.注意新理念、新内容在教材编写上的特殊处理
5.渗透数学文化,体现人文精神
6.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
7.反映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1)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2)鼓励学生从教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3)收集数学应用的的事例,加深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和体会;(4)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