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这本书已经是在几年前了,当课程要求读书都时候,我脑海里蹦出的念头是,再看一遍《德米安》。
两次读这本书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就像我在到旅途中遇到了出发时叮嘱我的老者。一路上我渐渐理解当时那些“深奥”的语言,这次再相遇,和他交谈,那些关于成长、孤独的句子像一团团迷雾,起初模糊,却在某个瞬间突然刺破了我内心的某层外壳。
“鸟要挣脱蛋壳”——原来成长是学会打破标签。
德米安说:“命运要求人活出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被‘好孩子’的壳困住。”我开始明白,许多规则其实是他人随手贴的标签。就像书中“该隐”的故事——他被视为“恶人”,不过是因为不愿服从多数人的活法。或许真正的成熟,是像那只破壳的鸟一样,先看清困住自己的“蛋壳”究竟是什么。
“阿布拉克萨斯”:原来“坏”也是我的一部分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黑塞创造的“阿布拉克萨斯”神。它既代表光明又包容黑暗,仿佛在说:人不能只活在阳光下。这让我想到我时不时会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觉得愤怒、嫉妒、脆弱都是可耻的。可书中说:“人若不敢直面内心的阴影,就会变成自己的敌人。”我试着正视所有“不该有的念头”:可能是酸涩,是不耐烦,甚至是怨恨……当我承认这些情绪的存在时,它们反而像退潮的海水,不再张牙舞爪。原来“完整”不是只展示美好,而是接纳自己所有的棱角。
“孤独与共鸣”:我们都是额头有“印记”的人
辛克莱总觉得自己和他人“隔着一层玻璃”,这让我鼻子一酸。书里说,孤独的人其实在寻找“同频者”。就像中学参加征文比赛时,我写了一个对于《边城》的类似读后感的个人理解,评委批评它“不够正能量”,可赛后有个陌生同学跑来对我说:“你文字里的孤独感,我能感受到。”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德米安所说的“印记”——真正理解你的人,会穿越人群找到你。
“命运之爱”:成为自己的领路人
书的结尾,战争爆发了。起初我不懂为什么黑塞要安排这样残酷的情节,直到看到一句:“每个人都亲手参与创造了这个时代。”
德米安的母亲夏娃夫人说:“真正的信仰不是膜拜神,而是信任自己。
合上书时,我终于懂了黑塞的温柔:他从不告诉年轻人答案,只是递来一盏灯,让我们在混沌的青春里看清——原来成长不是变成“正确的大人”,而是学会与世界的复杂共存,同时守护内心那只破壳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