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大学之道,很多人都自然而然地想到君子之学,教书育人的理论。而时至今日,这已不仅应是教育从业者们应思考的命题,也应当是我们大学生自身所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即 : 我的大学生活借助大学这一平台 所要达到目的是什么?
在小语访谈—《大学之道》中,吕传毅书记给我们很好的答案。在这次访谈中,他首先阐释了他眼中的大学概念,其次是大学精神 ,重在求真育人。而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吕书记 提出关于人才建设的“五有”目标:即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拥有健康身心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为何把有社会责任感放在第一位?从古至今, 有才无德之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极深,更甚者说这类群体极大程度阻碍着社会的发展。四书五经中的 《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虽然此大学非彼大学,而是指君子之学,但却把明明德作为三个宗旨之一 ,由此“德”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再将“德”放在当代社会 ,就可以解读为社会责任感,这是一个人立于世,行于世的基本准则,是需要我们用心感悟体会并付诸实践,恪守德行而达到社会责任感养成的目的。
在访谈中,吕书记还提到了创新精神,这种精神无疑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这并非是对于旧事物旧理念的一种否定,更准确的说 这应该是对其挑战之后的一种完善和更新,从而更利于我们社会的进步和大时代的发展。
当然,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职业素养的形成也是必不可少的,吕书记提到“专业加”和“加专业”的学习理念,都是强调了二者的重要性,彼此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出学生们的工匠精神,从而做到“学一门,专一门,而精一门”,这并非对我们人生职业选择做了局限,而是为了让我们在以后,无论从事怎样的职业,都要做到精致而尽全力,这种态度决定着人生的高度,将我们受益终身。
关于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问题,吕书记建议把学生“扔”到社会实践之中,从而更好的让学生完成从思想到实践的一个落地任务。我个人认为,这有助于学生完成由熟悉到适应社会的转变和学致于用的良好对接。
谈及到身心健康,我们每个人都很清楚它的重要性,但归于现实生活之中,处于年轻气盛的大学生群体,多数会忽略这一问题,自觉去选择规律运动的人又是少之又少。而身心健康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最基本的可利用资源,我们只有将它重视起来,保证了我们身心状态良好,这样才会有利于我们今后人生的可持续发展。
访谈末尾,吕书记说了有关于校友的三句话,“校友在哪里,母校就在哪里;校友是什么,母校就是什么:校友有多高,母校就有多高。”我想这番话应是属于所有的山理人。不论身在世界何处,从事的职业是什么,山理校友的称号带给我们骄傲与感恩的情怀是一样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的,一样的校园环境里,我们蘸有了相同的气息,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依然可以共同陪伴她,完成属于她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的目标,看她发展的愈来愈好。
而对于身处大学的我们而言,也同样需要有着自己的目标,它关于我们人格的完善 ,能力的提高 ,三观的端正 ,学业的水平全方位提升,从而让我们在人生学与业的交接点用行动更好地诠释属于自己的大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