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单位3位同事去乡镇办事,回来的路上,同事A说,都说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是错误的,人性是恶的。这一言,引起了车上另外两位同事的大讨论,同事B比较喜欢抢话,兴致勃勃地讲些不切题的话,旁征博引,不是众所周知的往事就是一些他独知琐事,最终也是很认同人性不是善的而是恶的。同事C喜欢简易地鹦鹉学舌,拾人牙慧虽然是自谦词,但好歹也是拾得稍微远一点,他擅长就近拾,一直反复重复同事A的例证和观点,也很认同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三人算是达成了一致意见。我未参与讨论,只是静静地听他们表演。
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性善论、性恶论还有个性利论,这都几个两千多年前战国那群大思想家讨论的比较成熟的观点,到现在竟然有这么多人不知道。性本善是孟子提出来的,在三字经中被推广,也广为人知,性本恶是比孟子稍晚的荀子提出来的,意在说明后天教育对人的修养的重要性。荀子的学生韩非子继而提出了性本利(或者私)的思想,认为人性本没有善恶之别,生来都是以利己为出发点的,这要比这两位更具有概括性,进而更具有说服力。
上周读《毛选》,也有关于人性的相关论述,毛主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在书中说,脱离具体的、历史的环境谈抽象的人性是不存在的,必须把人性放在具体的历史的环境中,在阶级社会中,人性就深深地烙上了阶级属性,身为无产阶级,那么他的人性对无产阶级就是善的,对阶级敌人就是恶的。
在我看来,这种具体的、历史的人性用抽象的性本利(或者本私)来概括,也能解释地过去,但是过于抽象的概括是不能付诸实践的,只有把人性放在具体的历史的环境中,它才是鲜活的、实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