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喧嚣与宁静
最近读了美国作家梭罗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我不能说我读懂了它,当然,我知道它写的是作者在瓦尔登湖边生活的那一段时间的经历,那么,梭罗探寻的是什么,要表达的是什么呢。
当我读到第七章《豆田》的时候,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个人物形象:长发长须长衫,肩扛锄头,悠闲地行走于田间小径。这是谁?这当然不是梭罗,这应该是陶渊明。为什么我会想到陶渊明?可能是因为他们都远离人群,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随后我一想,其实陶渊明和梭罗是多么的不同。
陶渊明回归田园,是他对田园生活的一种向往,对虚伪黑暗现实的反抗,他是多么地不屑于再踏入尘世啊,所以才会有流传至今的“不为五斗米折腰”。
至于梭罗,我个人认为他跑到偏僻的瓦尔登湖畔去过了那两年多,用现在比较矫情的花来说就是“体验生活”去了。可不是吗?他自己造房子,自己耕种,自己收获,自己动手制作食物,一切都是使用最简单几乎接近于原始的方式,只满足他一个人生活的基本生活需要。与此同时,他还观察,他观察出现在附近的一切:湖水、湖里的鱼、青草、土地、树木,还有各种小动物。他与老鼠成为朋友,他邀请黄蜂到家里做客,他聆听猫头鹰的叫声,他欣赏鹰隼在空中的舞蹈。他是带着欣赏的目光看待他周遭的一切,包括人类,那些农民、农场主、商人、凿冰工人,他和他们交流,似乎并没有带有厌恶的情绪。
我觉得梭罗就好像一个大男孩,他每天学习工作厌倦了,然后离家出走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放松自己,并且同时思考自己以及人类生存的意义,人类对欲望的追求的原因,人类与自然界之该的关系。等到他思考得差不多了,他想“好了,我也玩得差不多够了,该回家了”。
在瓦尔登湖畔生活的那两年多的时间,他远离心灵的喧嚣,换之以心灵的宁静,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进行思考,至于他思考了些什么,还是需要亲自读一读《瓦尔登湖》可能才有可能明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