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先回到农业的例子:
- 如果土地是主要的固定成本,其他农具等在一个耕作周期内也可以视作固定成本
- 劳力的投入是可变成本
那么,思考短期成本曲线,会是怎样呢?
其形状由边际产量下降定律决定的。
这里是一个镜像关系:
- 边际产量上升,对应着边际成本下降
- 边际产量下降,对应着边际成本上升
所以:
先降而后升,是碗形(U-shape),而有关的平均成本曲线也跟着是碗形的。
这里我们一直拿农业举例,似乎一直没有扩展到其他行业:
- 我们已经提到,其他行业的长期、短期,不像农业那么明确
- 生产要素、工艺流程也有所不同
那么,其他行业的边际递减,是如何出现的呢?是在第三节进行了解释,先留下伏笔。
但如果说到长期成本曲线:
技术上,长期与短期的曲线关系是好玩意,但不重要。。。
内容上,长期的平均成本曲线比短期的有更大的麻烦。
为什么呢?
一般的观察,我们知道大量生产(mass production)会导致平均成本下降。
若一个生产者的平均成本曲线不断下降,产量越高售价可以愈低,其他的竞争者不敢问津,垄断是必然的效果。
如果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平的,生产者可以是一个,或者数之不尽,无从决定。
也就是说,纯粹按照理论来,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应该是横着的一条线。
但是现实不是这样子,还是要说成本曲线是“实证”的:
要有生产竞争,而又要决定竞争者之数,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必定要是碗形的。。。所有生产要素变动,平均成本先下降而后上升。
那么,如何得到碗形?对于左边:
好些书本走奈特的路,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也是因为生产要素有“团性”(lumpiness 或 indivisibility)。。。
而对于右边:
若产量不断上升,企业管理能力(entrepreneurial capacity)总会出现问题。。。
这两者并不可取,一方面:
因为一个劳工或任何生产要素,不需要用刀解体,而是可工作一小时、半个小时、一分钟或甚至几分钟。这样,“团性”是不存在的。
而另一方面:
管理也是一种生产要素,既然长期是让所有要素增加,增加管理有何不可?
冲突来自于哪里呢?
- 理论与现实不符,但现实不可能错
- 理论的逻辑没毛病
- 那只能是理论的起点,假设错了
看看理论的假设吧:
一般经济学者误解了边际产量曲线,误解了成本曲线,也误解了供应曲线,以为这些曲线像需求曲线那样,需要假设某些因素不变。不对。
经济学者作茧自缚,坚持着一些假设,而在这些假设下,碗形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不能成立。
他们或明或暗地用上四个假设。
(一)生产的方法或技术不变;
(二)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变;
(三)生产要素是以同效率的单位(efficiency unit)来量度(生产效率一半算半个单位);
(四)增加任何要素都没有任何困难(交易费用是零)。
这些假设在“实证”中都是不存在的 —— 如何破解?在下一节中作者做出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