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点评笔者的博文《用中国话讲道理·第一章.求真之路(19)》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30f0870102v0ms.html “我认为在中国庄子和民间文化中始终有着神的诠释模式。没有神的合一恐怕是无法说通的。……‘镜像神经元通过具身的模拟把动作的执行和动作的知觉结合在一起,把观察过程与身体运动过程相融合,克服了二元论在身心之间所设置的障碍,为人们正确认识身心关系开辟了新的视角。’更像是庄子庖丁解牛的中的‘神遇’之意,我认为庄子中有着多种功能神,以替换上古以来神话中的神,并且也有着守其神与一和的说法。”笔者觉得有必要简单区分一下中国古代“神”的含义。
神(说文·示部)《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1]按:甲骨文、金文“神”或作“申”,不从“示”。“申”是天空中闪电形,古人以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本义;神灵。姚孝遂说:“‘神’的原始形体作‘ ’,象闪电之形,是‘電’的本字。由于古代的人们对于‘電’这种自然现象感到神秘,认为这是由‘神’所主宰,或者是神的化身。因此,‘ ’又用作‘神’,可以认为是引申义。至于干支的‘申’,则纯粹是‘依声托事’,与本形、本义均无关,是假借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必要对某些概念作进一步明确的的区分,文字逐渐孳乳分化,‘申’久假不归,专用作干支字,另加上‘示’作‘神’,加上‘雨’作‘電’,以作区分的标志,这是附加偏旁的主导作用。”[2]闪电,悬空而现,一屈一伸,瞬息万变,幽显莫名,不知何从来,不知何所去。
在中国文化中,神,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神话传说中的神。在中国,天、帝、鬼、神并存,它们并非虚妄之物,神话里的形象,都是天地造化的生命存在,体现着天地阴阳变化的自然之理。中国没有宗教意义上的单一的至高无上的主宰神。二、描摹变化之道的神。“阴阳不测之谓神”(《易经·系辞上》)。在中国人看来,化生万物的过程,变化莫测,神,就是用来描摹这种奇妙之境的。“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荀子·天论》)三、作为思想境界的神。“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荀子·不苟》)“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解蔽》)这个意义上的神,相当于今天所讲的人的精神之神。
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养生主》)用心神去迎接而不用眼睛去注视,眼睛的官能停止了而精神却相应运行。从而神明朗然而现,依此而应化万物,则游刃有余。“官知止而神欲行”是说:只有不被外物所羁绊,“神”才能不塞其源,动无所遁,畅游天地之间,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境界。
[1]汉语大字典(第四卷)[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2392
[2]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6.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