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意识的输入成果大于有意识的学习。
无识的输入才是习得,有意识的学习叫学得。习得的效果比学得的好。
习得是无意识的吸收,是一种隐性的学习少孩子的关注点,只是语言的“意思”( meaning),他听的和看的,是语言所传达的信息,而不太关注语言结构和词汇。
比如,家长在日常生活的真实语境中跟孩子用英语对话,找机会让孩子和外国友人对话,上外教课,看原汁原味的英语电影和动画片,听英语故事或歌曲,自由阅读英语书籍,大量听读,没有学习任务,没有考核,孩子就可以做到“习得”。
“听说读写”顺序不容颠覆。
二语习得论”的重要观点是先大量听,获得必要的输入。在儿童阶段尤其应该如此。英语启蒙是“英语声音的启蒙”,首先要建立孩子的英语语音体系。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建立“声音”与“图像”或“情境”的直接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不借助于文字。对应得越好,英语就会越流利。
“听一说一读一写”按顺序来,好像是老生常谈了。但在实际操作中,经常能看到违背这一規律的做法,比如:在启蒙阶段就让孩子跟读、背诵,甚至以阅读为主展开教学。不尊重儿童的沉默期,逼迫儿童开口,越过听说直接进入阅读,这些做法都是有害的,会影响孩子对语言的习得,造成哑巴英语、丧失学习兴趣等种种问题。
遵循“i➕1”的可理解性输入原则。
“可理解性输入”是“二语习得论”的核心观点,原则是“i+1”。是自己的现有水平,+1就是在这基础上只加一个1,只加一点点的新知,以达到“可理解”( comprehensible)。输入要可理解,这是一个多么朴素的道理啊!英语学习是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习者所接触的“可理解性输入”的量,对语言习得具有重要影响。我们的重点,应该紧紧围绕如何让学习者接触大量的语言输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单语国家,有意识地通过听、读以及多煤体等各种方法获得丰富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重要途径。
语言输入要大量,有意义,有兴趣。
“二语习得”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材料的特征是“大量、有意义,有兴趣”。
大量”指二语习得需要大量的接触和运用,需要时间。而且,要一定时期内集中的时间投入。如果一周只学习两小时,即使学10年,也不会有理想效果。“一万小时理论”说的是任何技能要想学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都需要一万小时的时间授入和“深练”学外语也不例外,学到“同声传译”的水平,恐怕也得一万小时。但大多数人用不着学到这个程度,要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学习三到五十小时还是有必要的。习得没有捷径,唯有大量、坚持接触
用来习得的材料也要有一定的量,要为孩子准备大量的泛听和读材料,只学教材或者只精读一本小说,是无法做到习得的。
“有意义”和“有兴趣”,说的是二语学习者必须要对习得的材料感兴趣,能听得懂,看得懂,知道说得是什么,愿意再听或读下去。孩子用情感判断什么有意义,什么无意义。这两种信息在大脑中是被分别储存的,有意义的东西不需要反复背诵,就能够被重新回忆起来。但如果孩子的情感判定内容没意思、没意义,那么就像有一个过滤器一样,咔,把什么信息都挡住了,进不去!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力只有15分钟左右,如果情绪让大脑抵制强加于它的无意义的东西,那么吸收( intake)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说,情感最终影响语言习得的效果。习得是在不知不觉中在非常愉悦的、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发生的
尊重沉默期。
沉默期是儿童二语习得的正常现象。有些家长和老师总是鼓励学生从一开始就积极交流、做口语练习,这样做对学习者是有害的。二语习得论”认为,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掌握外语能力的过程中,都应该有一个相当长的沉默期,一般是6个月到1年。在学习者能,把大量的内容逐渐内化,达到一定思维能力和有足够的自信前,不应该开口说外语。渡过沉默期后,有计划、有步骤的输出才可以开始进行。如果跳过沉默期,在外语听力还很低时,过早用外语交流,有可能造成口语的“石化”,停留在一个水平不再提高。所以,家长们要对沉默期有耐心,启蒙阶段不要着急让孩子说外语。外语“说的能力,要比“听”来得慢得多,而且它是自然到来的。听得多了孩子自然就会说了。
6.珍惜语音关键期
过了青春期再学外语,学习者的语音就很难达到与本族语相当的语言水平,外国腔很难避免。这一点很好理解,就像小时候没练过劈叉,大了骨头僵硬更难劈叉一样,我们的口腔肌肉和舌头,如果已经形成了母语的发音习惯,就很难再改变发音位置,把外语的音发准。从这一点说,外语的语音是“童子功”。我认为即便是为了语音这一项好处,从幼儿开始学习外语也是值得的
7.儿童母语迁移较少
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母语迁移是不可避免的。儿童学习外语的另外一大优势在于:儿童的母语还没有根深蒂固,在自然语境中,习得第二语言时,负迁移现象很少。这意味着儿童学习外语,不太会有成人那种“ Chinglish(中式英语)”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