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创作者可能都曾经历或将会经历这样一个矛盾:表达自我还是迎合他人。前者可能关乎快乐,后者可能关乎生存。
一幅画,是以高价卖出为目的,还是以愉悦自己为目的?
一个电影,是考虑观众喜好、上映后的票房更多,还是电影本身的艺术性、导演自己的审美情趣更多?
一本书,是追随时下热点、迎合读者的口味,还是单纯说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
一首歌,是让它通过“工业流水线”成为市场认可的音乐产品,还是完全遵从内心的旋律,让灵感自然流露,让它身上留下某时某刻我所思所感的印记?
可能更多的创作者所做的,是努力在两者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平衡。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受住伦勃朗式的人生“滑铁卢”或梵高式的终生穷困潦倒。
细细想来,表达自我和迎合他人之间的矛盾,哪里只是存在于创作过程中呢?相信“做自己还是做别人喜欢的自己”这个问题曾困扰着无数人的内心,进而影响着他们所作的各种决定。大到职业选择、感情生活,小到穿什么衣服、聚会时点什么菜品。
我们之所以会在心里产生这样的矛盾,那是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的情感印记。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不被喜欢意味着被其他人孤立,而被孤立意味着要独自面对饥饿和死亡的恐惧。那种恐惧太过强烈,以至于在进化中被深深刻进基因里。
社会交往有时确实会给我们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但它已经不再是关乎生死的人生课题。并且如今的社会交往还常常伴随着利益和野心,那些带着面具、各怀鬼胎的大小角色所呈现的空洞戏剧,除了给我们的心灵增加困扰之外似乎找不到其他意义。
所以有一群人的内心逐渐苏醒,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找到这个问题答案的过程,也是找寻真我的过程。当你是谁、你想要什么、你认为什么重要,都无比清晰的在你心中呈现,并且伴随着内心的平静和喜悦,这个问题对你来说就不再成为问题。
顺便说一句,偶尔浏览简书会发现,很多“受欢迎”的文章都在讲怎么才能写出高阅读量、高赞的文章,怎么才能通过写作赚钱。当然这无可厚非,毕竟这也满足了很多人的需求。只是想到那些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如果当初它的作者费心于此,它也将无缘在这世界与一代又一代读者见面,那将是一种怎样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