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演的构思与练习》杨健 音乐生活2023年第2期
问题与现状:
音乐表演的构思与练习中存在的矛盾因素:首先,音乐表演是一种公开的一次性行为,而构思与练习却是十分私密的漫长过程;其次,在每天的练习中,我们都要面对特定的乐曲构建具有说服力的音乐诠释想法,以及解决具体技术难点并不断提升与保持技巧能力的双重任务;还要在生活节奏普遍加快的前提下,尽可能取得练习数量(时间)与效率(效果)之间的平衡。
解决路径:既需要梳理传统的音乐学与教学法文献,也需要从新近的心理学著述与实证方法中获得可靠的数据支撑。
实际情况:从拉威尔与斯特拉文斯基的言行不一可以看出,无论面对什么风格的作品,演奏者在乐谱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诠释处理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即使是面对那些貌似冷峻机械的现代作品,演奏者还是需要有一定的诠释性构思。那么,如何能够在乐谱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说服力的诠释处理呢?这里大致有两种常见的倾向:一种是基于通篇的视奏,试图让对乐曲的诠释性构思从不断尝试与修补的过程中自然浮现出来;二是先从诸如弓法、指法、踏板、气息等演奏技巧的角度切入乐曲,等把这些技术问题都逐一攻破后,再考虑音乐处理方面的问题。这两种倾向虽然在一定范围内都有付诸应用的可能,但严格说来都有各自的局限。前者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跟着感觉走,可能会让最终的结果变得十分偶然而缺乏深思熟虑;后者首先把音乐作品视作纯粹的练习曲来打磨,而后在一切都基本定型后再试图加入诠释性想法,这很可能会导致本应不受限制的音乐想象力严重受制于自身演奏技巧能力的下限,从而变得“学生气”。
从构建诠释到技术实现的解决路径
在从乐谱解读到表演呈现这个问题上,近期的文献与许多音乐家都大致认同以下三个步骤:
1.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并形成初步的诠释想法;
2.攻克作品的技术需求;
3.结合前面两个阶段并改善诠释。
音乐表演的练习原则:
一、构建音乐诠释的练习。文献梳理、乐谱与音像版本比较以及读谱与音乐分析等,都是构建音乐诠释阶段常见的案头工作,这些工作由于通常不需要依赖于乐器来进行,所以经常不被认为是“正经的练习”。
采用哼唱以及基于内心听觉来读谱或背谱等不用乐器的练习,可以暂时摆脱演奏技巧、乐器性能与身体机能等方面的限制,而完全聚焦于音乐方面的理解与诠释问题,往往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另一种在构建诠释阶段的常用方法是聆听或观看其他演奏(唱)家的现场表演或录音录像。
意大利歌唱家、作曲家与音乐作家托西(Pier Francesco Tosi,1653—1732)建议“尽可能多的去听那些最有名望的声乐家,并同样关注那些最杰出的器乐家,因为从聆听他们的专注体验中,能够得到比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提示都更有益处的收获。”而这种基于聆听的学习在C.P.E.巴赫看来是一种“可以忍受的偷窃(tolerated larceny),在音乐中更为必要……只有通过这种方法,那些不容易被演示,很少被写下来的琐碎事项才变得显而易见”。
二、发展专业技能的练习,一方面是所有音乐表演从业人士的日常行为,例如音阶、琶音、练声与练习曲等每日常规的一般技巧练习;另一方面则是用来攻克特定乐曲中技巧难点的应用技巧练习,通常最好在构建诠释的练习基本完成之后再全面展开,因为弓法、指法、踏板、气息等具体技术手段,通常决定于我们对音乐的特定理解。
三、练习的数量与质量。
文中提到了埃里克森的一万小时定律。
我的感受:在这一点上,我更倾向于《刻意练习》中提到的3F原则——focus, feedback, fix it。
我的发现:文中提到关于慢练的一个细节和我平时教学中给学生强调的不谋而合——“一是虽然节奏放慢了,但动作要尽可能接近于原速时的状态”。我平时也会要求学生在练习时多思考,如果想要把快速技巧性段落演奏好,需要呈现出哪些状态。想清楚这些再去慢练,带着快速演奏的“标准”去慢练。这样的慢练才会有用。
我的问题:
1、 IOI 偏离度是什么?IOI 是 Inter Onset Interval(起奏间隔)的缩写,IOI偏离度用来表示实际演奏的起奏间隔(两个相邻音符音头之间的时间长度)比乐谱规定的应有时值长了(正值)还是短了(负值)百分之多少,横坐标与音符拍点一一对应。
这个用什么仪器来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