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of us get dipped in flat,some in satin,some in gloss......but every once in a while you find someone who is iridescent,and when you do,nothing will ever compare.这是《怦然心动》这部电影最精彩的,也是最打动人心的一句话。看完这部电影,我的脑子里蹦出这样一句话,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希望我们能成为美好的一部分,但是首先你得知道什么是美好。
这部据讲述了朱莉对莱布斯可谓是一见钟情,一见倾心,一厢情愿的认为莱布斯也是喜欢自己的,殊不知莱布斯其实对自己充满了偏见和讨厌。后来随着朱莉父亲的启示,朱莉渐渐认识整体大于全部的道理,而莱布斯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调整认知,直至发现自己已经爱上朱莉的过程。
我要从两个角度谈一下我对这部剧的教育启示。朱莉对于莱布斯一见倾心,正如现实中的我们。处于青春期的少女,很有可能因为男孩白皙的皮肤、迷人的眼睛、讲话的声音、阳光般的微笑、衬衫上的味道等这些因素喜欢某个男孩,进而陷入疯狂的迷恋,然后做出很多外人看上去很可笑,但是自己却很幸福的事情。这是暗恋的定义。现实中很少有人像朱莉那样有一个好父亲,大多数人女孩都会把这份暗恋埋在心理,就当自己和幻想中的自己谈了一场恋爱。也许事实是当你真的和自己所喜欢的那个人相处后,你会发现你喜欢的人真实的样子会令人感到失望。
我不得不说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真的非常大。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们的榜样,尤其在孩子小的时候,无法分辨对与错,是与非。在这里非常值得赞扬的是朱莉的父亲,时时关注朱莉的成长走向,在其迷惘时,及时给与启示,鼓励和安慰,所以我们才能看到电影里朱莉可以获得孵化小鸡作品一等奖,不断重组和调整自己的认知,以至于自己的人格越来越好,越来越完善;反观莱布斯的父亲,电影里的台词说“虽然看上去船的干净体面,但是内心里有很多在腐烂”,不难看出,莱布斯的父亲是缺乏同理心,并且自以为是,偏执,骄傲。鄙视并且谩骂朱莉的舅舅和家庭的院子,这样的认知和性格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为孩子在家庭里总是会受到父母性格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可以推断出莱布斯的偏见,要面子,爱说谎不是无缘无故的,是受自己父亲直接的影响的。
所以必须要提出一个观点,家庭教育在个体的成长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在进入学校之前,孩子就已经是完整的个体了,就已经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了。现在社会大多数家庭直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交给学校,这怎么可以。在少儿期间,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远远多于与其他人和事物在一起的时间。所以,家长不应该推卸自己教育孩子的责任。那么如何把一个孩子教育好,这就是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定。孩子是处于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如何,我恳请所有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伙伴们,所有的行动之前请尊重孩子。
没有爱,哪来教育;没有兴趣,哪来学习。很多人都知道要爱孩子,可是怎么爱?如何爱?老师和父母都不知道。老师因为职业压力,评职称和奖金的压力,无心关注于孩子本身,一味的灌输,填鸭式教育,给孩子布置大量的作业,造成孩子厌恶学习。尽管很多老师清楚自己正在摧毁孩子的活力和创造力,但是他们本身压力也很大,职业焦虑症很重。“减压”的本质是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课程改革在不断的进行,各种教育理论,论文研究,创新教育方法,硕果累累。但是实际呢?仍然在踏踏实实的搞应试教育。我们的孩子仍然在煎熬中。
中国青年的道德下滑,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心机,谎言,没有诚信,做事不负责任,缺乏爱与同情,这是为什么?很多很多人声嘶力竭的喊着“救救孩子”,少年强则国强。而我认为救救孩子首先救救成人。举个例子,某初级中学绘画班组织学生用自己的画为缺乏教材的山区孩子买书(每幅画定价10元)有很多的成人买学生的画,很多的人掏出100块,学生们非常高兴。但是其中很多的100块是假币,而学生找出去的钱都是真的。这些让学生们怎么想,这些是对学生心灵的荼毒和残害。
最可笑的是父母,自己没上过大学,没有做官,非逼着孩子考名牌大学,做官。每天监视着孩子做功课,逼着孩子学习。孩子不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更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将自己的想法强行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如果流露出一点不愿意,就以“我是为你好,你看,为了供你读书,我容易吗?多么辛苦,多么不容易,你不好好学习,你对得起我吗?你是为你自己学的,不是为我学的,你太不争气了等等”,这些话的杀伤力会给孩子心里造成多大阴影,父母永远不知道,他们以为自己是为孩子好的,所以不在乎说什么话,以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孩子。
一个人的素养和智慧是很多因素综合的结果,不言而喻,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及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