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命中的达人们(2)

2.房琯之一:神童和未来的宰相

房琯跟杜甫的交往令人唏嘘,房琯是杜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痛。

房琯是杜甫一生中结识的达官贵人中地位最高的人物之一,也是杜甫一生中以“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在房琯遭遇危难的时候,舍生忘死,奋不顾身地去“力保”的人物。但杜甫不自量力,不识时务,人没保下来,又白白断送自己的个人前程,从此踏上了四海为家的飘零之途,跌入人生的谷底。

房琯何许人也?

看看史籍的记载,他的来头确实很大。安史之乱之前。历任监察御史,主客郎中,郡太守,拜左庶子,迁刑部侍郎。

756年,安史之乱爆发,一时间,沧海横流,四海奔溃。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姊妹,以及少数皇子、皇孙和亲近大臣,仓皇西逃。房琯联合宠臣张均张垍兄弟出城追赶玄宗,张均张垍兄弟皆以家眷滞留长安为由,返回城中,房琯独自踏上漫漫征途,7月,才追上玄宗,当日便被任命为文部(即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

不久,马嵬事变起,瞅准玄宗分神的空儿,太子李亨从老头子眼皮底下溜走,一溜小跑到了灵武(今属宁夏),越过遥远的数千里距离,草草的给老爹一个“太上皇”的名分,诏告天下,老子是皇帝了!

玄宗傻了眼,即便咬牙切齿,也无奈天高地远的儿子。干脆顺水推舟:龟儿子,你想干,老子就让贤!于是,派遣房琯出使灵武,传国宝玉册。当时的肃宗皇帝,刚刚即位,朝廷像个草台戏班子,别说声望,眉毛鼻子眼没挤在一起的朝臣都找不到几个。一见房琯到来,高兴啊!名动天下的大贤啊!立马倾意待之,并授以重任。

这个时候,我们的主人公杜甫出现了,活生生地立在房琯面前。

其实,这不是第一次。他们两个人的初次相逢,在三十多年前,那时的相逢,比现在更有诗意,更见真情。

那次相会,在洛阳的陆浑山下。那时的杜甫,寄居在洛阳的姑姑家,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但不是一般的孩子,是个神童。那时的房琯二十七八岁,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

我猜想,杜甫是从房琯背后走过来的。当时的房琯,正端坐在一块巨石下面,巨石上,应该有一把琴。

前方,是一道幽壑,对岸,壁立千仞,薄雾如纱,若即若离,将那高山渲染得如同一座仙炉。谷底,应该有一条溪水,潺潺流淌,不舍昼夜。巨石四周,古松如盖,阴阴郁郁地罩着房琯。

房琯的指尖轻轻划过琴弦,铮铮琮琮,像一串串珠子飞溅出去,就像几只水鸟,扇着薄如蝉翼的翅膀掠过水面,激起的朵朵水花。

如果有可能,房琯弹奏的曲子应该是《幽兰》,因为,只有《幽兰》孤绝苍远的曲调,才能抒发他旷达豪迈之情。

我们猜想,杜甫一定会喝彩:“世上竟有如此仙境,竟有如此高雅脱俗之人!”

房琯应该停住了琴声,抬头打量了杜甫一眼,并无一语,又低头弹自己的琴。

杜甫应该张口就说出了《幽兰》的曲名。

房琯此时应该细细打量这个少年。

于是,神童和未来的宰相相识了。

上面的文字,虽然夸张,但并不离谱,因为史实有根据。

《新唐书·房琯传》载:琯少好学,风度沈整,以荫补弘文生。与吕向偕隐陆浑山,十年不谐际人事。

《旧唐书·杜甫传》载: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新唐书·杜甫传》载:与房琯为布衣交。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