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一次读完了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再次为尹建莉老师的智慧折服。
好几年前我已经读过这本书了,当时就觉得非常好。可惜当时是借的别人的书,囫囵吞枣地读完了,也没有细细体味,只有个大概印象,对尹老师讲到的事情的一些细节却没来得及细细体会。
所以这次在读的时候,是边读边埋怨自己,早干什么去了。同时又庆幸我又一次读了这本书。
奇怪的是,尹老师写了三本家庭教育类的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自由的孩子最自觉》,我都读过,每次都读得酣畅淋漓,但每一本都是借的,这次的《好妈妈》也是看到朋友书架上有借来的。这一套书我要自己买一套,而且要时时读,还要推荐给老公读。
尹老师是教育类硕士出身,她的书,案例丰富,教育理论浅显易懂,比读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书容易多了,特别适合宝妈们读。
看她的书,第一是非常轻松,没有了理论太多读不懂的痛苦,每一次我都是打开就放不下,这感觉就像读《不管教的勇气》一样,感觉非常佛系,读完后还有可操作的方法,很好落地执行。
当然了,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出现的情况也不相同,书中的办法也要结合自己家的情况来执行。
书中提到了如何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如何让孩子自己为作业、学习负责,如何巩固孩子良好的行为,如何让孩子做到真实,如何把孩子从游戏中解救出来等等。可以说囊括了家庭育儿中可能碰到的方方面面。
方法千千万,根本只有一条——不管!
所以书中提到许多家长在听到尹老师的建议后,觉得不可能,也有很多无缘的家长就此转身,丧失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尹老师的“不管”是建立在“孩子是有积极向上的本心”上的,是家长对孩子不信任,认为没有自己的管教,孩子能懂什么,肯定这辈子就完蛋了。所以就使劲儿管孩子,恨不能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
孰不知,过犹不及,正是因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用力过猛,才把孩子越推越远。
“不管”的前提,是父母要相信孩子本性是好的,孩子的本性确实是好的,作业做得不好,老师批评他时,他惭愧地低下了头;考试成绩太差时,他也不好意思把试卷给家长看。这就足以证明孩子是有积极向上的心的。
是我们做父母的,总觉得自己有些人生经验,希望孩子走更快更好的路,所以就总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孩子的人生指手画脚,就觉得孩子离开了自己的教导,就完蛋了。在这种盲目的自信下,大部分家长就看不到孩子藏在行为中的变好的本能和想法。
尹老师的“不管”,并不是真的看着孩子做错事放任不管,而是明面上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不干涉孩子,再着急上火,也绝不表现出一丁点的不满意和焦虑。但是暗地里却积极地想办法,尽量用巧妙地方式让孩子自动放弃错误的行为,并且不让孩子有一丝内疚感。
让孩子觉得我这样做是正常的,现在我不这样做也是正常的。
书中提到女儿圆圆有段时间放学后总是在爸妈的提醒下才去做作业,尹老师觉得这样不是办法,不能让圆圆形成主动做作业的习惯呀。于是夫妻俩决定不再提醒女儿。果然女儿看完电视要睡觉了才想起没做作业来。
这个过程中,尹老师也着急,但就是要忍住不提醒,让孩子承受选择的自然后果,果然后边圆圆就记住了要先做作业。后来又有几次反复,尹老师都选择“不管”。几次后就再也没有过忘记做作业的情况。
还有圆圆上初中时住校,刚开始时总是忘记带东西,要父母去送。尹老师夫妻也只是说过一次:“我们时间也很紧张,总浪费在这样的事情上不好。”之后就只是去送东西,连唠叨都没有过一句,更别说教育孩子了。
当孩子做得不好时,他心里也很是不好意思,这个时候他就已经意识到错误了,家长再去批评教育,只会让孩子找证据为自己争辩,更不可能去反思自己的错误了。
“我家的孩子脸皮厚得很,他是不可能认识到错误的,非得批一顿不可。”可能你会这样说。可是,问题是,是谁让他变得脸皮厚了呢?如果一开始他就被尊重地对待,他会死不认错吗?
逆向思维是我学到的一个很重要的点,也是我想尝试去用的。
什么是逆向思维呢?
先讲个故事吧。
小区里有一辆破车,可能长时间没人管了。就有一群孩子天天来这里敲敲打打,吵吵闹闹的。吵得旁边的一位老人不能好好休息。
于是这个老人就跟孩子们说:“我特别喜欢在午饭后听棍子敲在车上的声音,这样吧,我一人一天给你们五元钱,你们在午饭后来这里敲30分钟好不好。”
孩子们很高兴,敲得很起劲儿。
过了两天,老人说:“我这几天手头有点紧,给不了五元了,一人一天两元吧。”
孩子们想:"两元就两元吧。"
又过了几天,老人又对孩子们说:“最近我的养老金没到位,我没有钱付给你们了,但是你们能不能免费给我敲车听啊。”
孩子们不干了,“我们又不傻,没钱还敲什么。”
于是老人再也听到这些噪音了。
哈哈,这个故事是我编的,但是跟你常听到的那个相似。这个老人,就是利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的高手。
当一件事情被当成了非完成不可的任务,孩子就会有排斥心理。
我们常常不想让孩子玩游戏,但是越不让孩子就越想玩,而且还不能阻止。用逆向思维的办法,就是让他去玩,而且非玩不可,然后给他带上一个任务。比如你不是想要那辆2000块钱的山地车吗?好,你玩一次游戏我给你20块钱,直到你挣出来那辆车。
开始可能孩子会很高兴,玩游戏竟然还能挣钱买车,但是当有了挣钱的任务后,可能他就不想玩了。
当然,孩子越大,他的诸多习惯就越不好改。这个时候,拼的就是父母的耐心,和长远的眼光。如果家长只考虑到眼前的效果,仍然用强制禁止的办法,孩子只能在玩游戏的路上越走瘾越大。
教育,本就一棵树影响一棵树。而影响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太过用力,就会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
智慧的父母,会藏起自己的焦虑,用巧妙的方式去引导孩子,给孩子主动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力。
我想,如果没有好的办法,管,不如先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