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16日真正开始用EXCEL记录每一笔投资情况后,才知道以往的这些年,自己在理财方面以为很操心,其实根本没用过一点儿心。
就拿持续投入时间最长的股市举例,一无所知冲了进去,却根本不关心市场规律,也从未想过要去认真研究,于是很快违反了炒股最基本的宪法——不能损失本金。
违反规则的结果是资本恶性循环,后一年想把头一年的大坑填上,结果填上以后又忘记了要保护本金,然后再次被套……这些年,只顾在收回本金这条不归路上来回折腾了,N年无法翻身做主人。
看到雪球或者公号里关注度的大、小咖们,讲起PE、PB、ROE和自由现金流什么的,如数家珍,可我所谓的“长线思维”,还停留在“选一支潜力股就死拿不松手”的韭菜阶段。
至于这些指标,只是知道英文字母如何拼写,根本不明白需要通过哪些指标衡量潜力股,更不要提在实际投资过程中的应用了。更让人汗颜的是,甚至连基本的“死拿不放”都做不到。
赚到盆满钵满的大拿们恨铁不成钢,表示如果真用拿住就不撒手的笨办法,这十几年来的收益也不会低!随意举的例子里,很有几支自己买过的股票,真是尴尬万分。
梳理资产的过程中,专程回顾了过去两年的日志,那些曾经说过“买了就放着,5年以后再看的股”,已在帐户中默默消失了踪迹,可我却一点没觉得反常,仍然坚定的认为,自己已经够“懒”,不能盈利是因为环境不好的缘故,真是自欺欺人。
十几年前就已经存在的、自以为“根深蒂固”的理念,近五年来还自觉坚持的不错,怎么复盘时一看实际操作情况,现实就啪啪打脸了呢?
活生生的例子,还有帐户里那支放了不过两三年,但投入不多的小权重股,经历了数次熔断、过山车的大市,仍然有着20%以上的盈利。虽然平均到每个年份,也不过是稳健P2P平台的收益,但比起那些动辄腰斩后割肉的股票,也不知道强了多少倍!
这种反差使我心生愧意的同时,也有着莫大的安慰——其实还是能做到守土有责啊。
这么多年,原来我一直都是假装在炒股。
因此,在这次梳理投资帐户的时候,我用了以前最不屑一顾的笨办法,每一类投资项目的总额度按月记录,先估算出年度总体收益,再按目标值进行月度管控。同时定下了每月20日的复盘计划,没有特殊情况,绝不随意改变策略。
接下来,按高、中、低风险等不同类型、不同项目的投资情况,分别单独做收益率表格;详细记录每一笔投资情况(虽然之前也断断续续有过记录,可没过一段时间就杳无声息了,这次要通过每周的理财日志不断提醒自己),在每月帐户总体情况进行复盘时,这些分散的标的,就是支撑大目标达成的子项目。
昨天,是我第一次进行帐户月度复盘,因为没有养成习惯,还是晚了一周,但再晚也是个好的开头。
从目前的运转的情况来看,投资纪律执行良好,投资比例也在向初始设定计划的方向调整,虽然只是简单的记录,已经比较清晰地反映了投资现状。这一个小小的举动,让我记忆深刻:方法和技巧不在多,重点在于要动手实践。通过第一次复盘,也有了一些投资小心得。
一是渐渐有了耐心,虽然还是每天看一眼APP,但不再象从前一样,钱投到哪个项目还没几天,就着急想看到收益。通过记录投资时长,知道三五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时间并不长,心态好了许多,充裕的时间可以用来安心看书、补一补理财知识。
二是意外控制住了成本。这个副产品有一点小惊喜的感觉,这段时间以来,不再无计划的乱买东西了,以前那种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管需不需要,都非得拿到手里才安心的感觉,现在因为要雷打不动执行投资计划,工资到账会自动转入相应帐户,手头又必须得留点生活费,需要的东西只有提前做了计划再买,所以不再去胡思乱想,支出有所缩减。
三是敢于尝试开源新事物。投资计划完成后,钱包空空如也,而开源的项目,无论是否能达成“可获得的现实收益”,都第一时间克服困难进行尝试,离真正迈出开源的步伐虽然还很远,但也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一些自信,相信日后总有一天能厚着脸皮去想方设法挣钱。
最后,用全球债王比尔·格罗斯对于投资的看法结束本次复盘小结:投资,就是战胜人性的贪婪与恐惧。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则他人的弱点为你提供了盈利的机会,否则,你必然失败。
与35班的007er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