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也利用框架效应怼来怼去
我最后要指出的是,甚至在哲学史这样一个看上去那么高大上的研究里面,不同的哲学家也在使用医药代表这个水平的心理学技巧互相怼来怼去。
比如,大哲学家康德,他在哲学上的一个贡献是什么?他调和了两派哲学,一派叫理性派,一派叫经验派。理性派的哲学认为,人类的认识主要取决于一些先天的理性的原则,经验派则认为我们人类的知识来自于经验归纳,康德两边都沾,他要把他们调和起来。
但问题是,康德到底是更接近理性派还是经验派?这取决于你怎么修辞了。如果你偷偷地觉得理性派哲学是有道理的,你就可以这么说,说康德指出了经验派的不足,并且在他的哲学里大胆吸纳了理性派哲学的积极因素。如果你暗暗觉得经验派才是正理,你就会倒过来说,康德指出了理性派的不足,并在他的哲学里大胆吸纳了经验派哲学的积极因素。
你看看,就是理性派和经验派在各自写哲学史的时候,碰到像康德这样的骑墙派,也会根据他们的语义框架来“裁剪”康德的思想。在前面的框架里面,你会反复地去找康德攻击经验派的那些文本证据,你在后面的框架里面,可以去找康德攻击理性派的文本证据。所以,大家不要对哲学家产生一种过于神秘的看法,他们心智的运作机理基本上是和我们一样的,只不过比较复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