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是一种智慧 孤独则离死亡最近

“孤独感,以及与他人的这种剥离感,

就像是一场流行病,

它蔓延在全社会,你却看不见它。”

绝非危言耸听,孤独的人,离死亡更近


一个人为什么希望有伴侣?你能否独自活在世上而没有丈夫或妻子、没有孩子、没有朋友?

大部分人都不能独自生活,因此他们需要伴侣。独处需要极大的智慧,而你必须独处才能发现神或真理。有伴侣、有丈夫或妻子或是小孩都是很好的,但是你知道,我们就在其中迷失了,我们在家庭及工作中迷失了,在我们腐化的生活中那些无聊、单调的例行公事中迷失了。我们习惯了这种生存方式,于是哪怕只是想到独自生活,都会变成一件可怕的、恐怖的事。

 我们大部分人把我们的信念都放在一件事情上面,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离开了我们的伴侣,离开了我们的家庭和工作,我们的生活就不再丰饶了。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本身就是丰饶的——我不是指金钱、知识上的丰富,因为那是人人都可以获得的——我指的是无始无终处在真相的活动中这样的丰饶,那么伴侣关系就变成次要的事了。

 但是你知道,没有人教你独处。你可曾独自出去散步?独自出去走走,坐在一棵树下——不带书,没有伴侣,完全独自一人——观察飘落的树叶,聆听潺潺的流水和渔夫的歌声,看鸟儿飞翔,看你纷飞的思绪横穿脑际、互相追逐,这么做真的很重要。 

如果你能够独处并观察这些东西,那么你就会发现非凡的丰饶,这种丰饶政府无法课税,人类的组织无法腐蚀,它永远也不会被破坏。


                                                                                                                      ——克里希那穆提

 

独处与孤独是两个不同概念,独处是一种能力,孤独则是一种状态,有着深刻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孤独不一定是纯粹的空间概念,而可能是身居喧闹环境中,依然内心感到孤独,仿佛心灵依然是在孤岛。

相互陪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心理学家时常引用这句话,来解释人类这个物种为何会生生不息。

在群体中生活、工作以及合作的能力,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关键核心。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相互陪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孤立”就可能形成伤害。

孤独跟高血压和心脏病不无关联——它真的让我们伤“心”。

2015年,一份针对70项研究的调查显示,孤独感会令死亡率上升26%。(相比之下,抑郁和焦虑也只会令死亡率上升21%。)

眼下,研究人员正在细胞层面展开研究,试图理解孤独是如何致病的。

他们渐渐发现,孤独可不只是心理疾病这么简单——它是一种生物层面的创伤,肆意破坏着我们的细胞。

“在诸多社交风险因素中,社交孤立的风险远在其他所有因素之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基因学研究人员史蒂夫·科尔(Stevel Cole)说。

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约翰·卡乔波(John Cacioppo)也说,“独孤的破坏力之大,令人惊讶。”

孤独这样的感觉是如何影响到生物层面的?

2007年,科尔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小型研究,只涉及14名参与者,但取得了突破。

他们发现,经历过长期孤独的人,其细胞都显得不太一样。

具体而言,长期孤独者的白细胞似乎滞留在一种恐惧状态中,无法自拔。

在孤独和非孤独人群中,科尔和同事们观察到了两种主要的基因差异。

1)在孤独人群中,与炎症反应有关的基因异常活跃,其活跃程度在非孤独人群中是看不到的。

科尔说,“在应对急性损伤时,炎症非常管用,但若身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下,就会滋生种种慢性疾病。”

 2)“与此同时,在一系列跷跷板似的调节活动中,参与抗击病毒感染的基因团活动受到了减量调节,或称抑制。”

而那些基因会编码一种名为I型干扰素的蛋白质,能指挥免疫系统杀死病毒。

这就有些难以理解了。面对压力,临时提升机体的炎症反应,以在短期内提供保护作用——这完全说得通。

但长期如此的话,身体为什么会变得懒于攻击病毒呢?

科尔说,这其实是一种生物学上的权衡。身体的炎症响应可攻击细菌,而身体对病毒的响应则有利于细菌。

于是,身体作出了这样的抉择——都是为了保护身体不受细菌侵害。科尔说,实际情况还要更加复杂,但基本概念就是如此。

纵观而论,科尔发现,身体对长期孤独的响应与对其他长期压力来源——如社会经济地位或创伤后压力——的响应如出一辙。

“在人类生活中,各类不利处境在分子中的表现模式都大致相同。”孤独会激活基因的压力响应机制。

当压力来袭时,身体会释放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两种激素一旦进入血液,就会通过一长串连锁反应,激活上述基因,使之发生改变。

时间一长,这种响应就会损害身体。

这一结果在规模更大、时间跨度更长的实验中得到了验证。它意味着,孤独的人更容易患上慢性疾病,他们应对即时威胁的能力也相对较弱。

这也许能解释为何孤独者的死亡率会上升。但这也并非唯一的原因。

毕竟,若有朋友相伴,生活也会容易很多。他们会开车带你去看医生,或帮你渡过难关。

孤独是一种恶性循环。我们越是孤立,就越会感到危机重重。而危机感越重,我们就越是孤立。

我们仍没有避免孤独的好办法

在长时间追踪研究对象的纵向研究中,科尔和同事们发现,当孤独感削弱时,细胞症状也会相应减弱。

一些小规模的初步研究还告诉我们,缓解孤独感也有望削弱细胞改变带来的不利影响。

科尔说,目前,对于我们能否通过干预来缓解孤独感,这方面的证据“还不是很多,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他说,有效的干预一般不是以缓解孤独为目的,而是试图给人以目的感。

还要说明一点:我们需要压力,也需要孤独感。

孤独的痛苦提醒我们,我们需要和他人交往。有证据显示,在人的一生中,孤独感呈现出自然的起伏波动。

科尔说,相比“我们更常担心的事情”,比如焦虑和抑郁,孤独的致病风险要更高。

孤独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随着婴儿潮一代逐步迈向老龄化,全球即将迎来一股巨大的孤独浪潮。

2007年,在科尔发表了他的第一项研究之后,他便开始收到人们的来信,那都是“被疾病和痛苦所折磨的人,既有心理上的煎熬,也有身体上的折磨。”

与孤独者不同的是独处,那是主动地选择。

一位智者说:“当我打开的时候,就是我锋芒毕露的时候,需要我去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能力,无需谦虚。当我闭合的时候,也是我掩其锋芒的时候,慎独慎行。”

这是一种多么坦荡的胸怀!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

在慎独慎行中,即使寂寞也温柔,即使贫穷也富有。一个人漫步自然,聆听鸟鸣,嗅着花香;如果再来一杯香茗,坐在宁静的时光中,慢慢解读生活,放逐心灵,让自己汇化为空灵。

把自己放在心湖边,让身心默默放飞。点燃一缕心香,品一盏香茗,听一曲天籁之音,阅读一段优美的文字,心情豁然开朗,似乎在岁月的怀抱中寻找到了生命的厚度。不经意间,抬头看到红豆在枝头摇曳,像一个小小的音符在心湖上缓缓地划出一圈一圈的涟漪。

在不知不觉间,灵魂轻轻穿越红尘,飘落在你的心海,萦绕在你的心空,寻找那一片火红的枫叶,因为那里面有一片是你殷红的真心。在大雪到来之前,找到你。如果风雪阻隔了通往你的方向,谁会把思绪沉入心底,再在心上开一扇窗,等待阳光的到来,等待五彩缤纷的风景重现。

这时的独处,是生命的豁达;这时的独处,是生命的淡然;这时的独处,是生命最真实的美丽。

谁会把岁月的痕迹刻在路上,时常感悟,时常铭记。谁选择了生活,生活也会选择了谁,谁会与生活很好的对话,谁会用心感悟生命的坚强,谁会用灵体会生活的冷艳与华美,守候着一份澄明的心境。

生活像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紧握的璀璨年华,中间是飞速流淌的欢愉与感伤。我们倾其一生的精力来应对这一场聚散,我们倾尽所有的才情来演泽这一场人生大戏,直到落幕,有的圆满,有的遗憾,有的优雅,有的落寞,有的悲壮,有的凄凉。

人生不尽是繁华,鲜花,荣誉,掌声的包围,当一切华丽转身以后,长久陪伴着自己的是更大的落寞和空虚,这时候的你,需要的是慎独慎行。而慎独恰恰是人生中必要的一种情操;慎独是人生中必要的一种修养;慎独是人生中必要的一种自律。

慎独也是一种坦荡,慎独更是人生中最珍贵的品德。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义不容辞的完成这一场盛大的人生演出,因为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次,不管结局如何,只要你曾经用心努力过。怎么样的活出一份洒脱?怎么样的活出一份从容?怎么样的活出一份轻松?就看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抉择,就看你的人生价值取向。

孤独者的自救

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写道:“蒙受孤单的苦楚,当然很难说是始自今天,但现在孤独是如此的普遍,竟然荒谬地变成人皆有之的经验了。”孤独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孤独感像一场瘟疫蔓延开了。

面对孤独,如何应对?

穿上最爱的旧衣服。穿上一条平时心爱的旧裤子,再套一件宽松衫,你的心理压力与孤独会不知不觉随之减轻。因为穿了很久的衣服会使人回忆起某一特定时空的感受,并深深地沉浸在缅怀过去的生活中,人的情绪也会为之高涨起来。

观赏鱼类。一项心理学试验显示,当精神紧张的人在观赏金鱼或热带鱼在鱼缸中姿势优雅地翩翩起舞时,往往会无意识地进入“宠辱皆忘”的境界,心中的压力与孤独感也会大为减轻。

一读解千愁。在书的世界遨游时,一切忧愁、孤独与悲伤便抛诸脑后,烟消云散。读书可以使人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变得心胸开阔,气量豁达,不惧压力与孤独。

完善自己。学会克服自己的缺点,不断地完善自己。一个自命清高的人,往往使人望而却步;恃才傲物的人,往往使人敬而远之;自私刻薄的人,会招人反感。要乐意接受别人的提醒和批评,只有具备了改正自己缺点的勇气和行动,才能吸引朋友来帮助你,从而造就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自然就不会产生孤独的感觉。

自我开放。没有必要整天把自己装扮成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情境中,我们可以增加自我开放度,向他人吐露心声,暴露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表现出自己个性中的弱点。让别人所看到的自己,不是一个由道德和规范组合而成的木偶,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学会和“孤独”相处,并借此认清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当你认清这就是现状时,你也就接纳了这种真实的境遇,并想办法从0到1开始搭建一个新的“模块”。

我和你一样,仍然时而感受到一些孤独。愿我们都可以与孤独共同成长,从孤独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束光。

                                                                                                                    —— 空间物理学家王赤

如果想永葆一颗清灵净透的灵魂,就要始终微笑着善待生命,享受生命,珍惜生命,超越生命!在岁月的风霜雨雪中,默默地感受生命的醇厚绵长,让心境坦然,让生命淡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634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951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427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770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835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799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768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544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979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271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427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121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56评论 3 324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37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579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410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315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