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广州。
昨天下午,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读了一本卡尔·纽波特写的《深度工作》。
市面上有很多的书,包括《拖延心理学》等,归根到底,都是在讲一个人自制力的问题。
一个人懂得自制不动摇,那世间的许多道理对于他而言便形同虚设。
可哪有那么简单?
不然从过去到现在的几十年,那些类似于成功学的书就不会一本又本出现在读者面前。
自制何其难,所以这些书提供了许多的正理或偏方。
可以简单归结为三点。
第一,足够长时间的专注。
当你确定为一件事情付出,而这件事又是需要深度工作的时候,最好是在90分钟以上。因为人从浅层状态进入到专注状态,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这90分钟的时间里,请确保不被任何事情打扰。或者准确地说,强迫自己不看微信,不看邮箱,不看一条消息或者通知所吸引。
请记住,一个人进入专注状态是需要时间的,而退出专注状态也许只需要一瞬间的分神。
当然,长时间的专注也许会让人感到枯燥难以忍耐。不妨在开始深度工作之前,给自己定一个能够明显体会到变化的指标,让自己在专注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反馈。
通过反馈加强自己的动力。就跟美食一样,如果所有的美食只有在你吃完它的那一刻才体会到滋味,那还有意思吗?
第二,更多的休闲式休息,比如散步,慢跑。
人的意志力并不是无限的。
当你经过一定时间的专注之后,你的意志力会感到疲惫。
一个人每天的深度工作时间是有限。在一开始,也许只有一小时(注意是深度工作的时间而不是你认为的工作时间)。在一个小时过后,也许你会觉得再次进入那样的状态是如此的困难,甚至精神上的疲惫会影响你之后的工作。
专注的工作是为了提高效率。提高效率的结果应该是减少我们的工作时间。所以,无论如何请放下心里的焦虑,应该给自己更多的休息时间。
休息不是玩手机或者看电视,应该是能与大自然接触的活动,那样会快速补充我们的精神。比如散步,慢跑,与朋友交谈,看好的风景,让思维自由的发散。其实你会觉得之前遇到的工作问题会在这个时候突然涌现出更好的灵感。
休息反而提高了工作质量。
第三,拥抱无聊。
大脑的工作模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倾向于我们平时给于它的习惯。
听说过机器的深度学习对吧。
简单来说,就是给机器一个模型,让它不断地训练以便适应于某种模型的特点与规律。
我们的大脑也类似于此。
如果我们一无聊就打发时间,比如看一下微信,浏览一下信息。当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一旦感到一丝无聊,那就糟糕了。大脑此时就会跟我们平时一样,倾向于指示我们进行一些娱乐打发时间,我们的专注时间也就到此结束。
我们要遏制自己在碎片时间里用网络打发时间的冲动,习惯往往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好的习惯?
or
坏的习惯?
请记住,成为一个专注的人最重要的始终不是读哪本书,而是无论读哪本书,有没有持之以恒地付出行动?
不断寻找如何摆脱拖延或者养成专注的书,本身便是一件拖延与不专注的事情。唯一的作用不过是在愧疚的时候,能有一个安慰与虚假希望的借口。
付诸行动,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