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明风华》,爷爷去世那一段异常戳泪点,朱棣对儿子,对孙子,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深沉的爱,再加上前32集的铺垫,第33集情绪得到了大爆发,在给孙子想退路,六十多岁给重病的儿子变戏法带礼物的时候,几次眼泪都止不住。换成别人,可能不会有我这么崩溃吧。我也逐渐发现了自己喜欢这部剧的原因,起码是目前已播出的部分。刀子嘴豆腐心,责之深爱之切,以及那生命最后阶段最深切的“唯有亲子情,一步一回顾”,简直就是情感治愈的一剂猛药,这种题材非常容易触到我的点,看一次心脏疼一次,一种猛然的羡慕和代入感。或者说,那是我期盼的一种关系。
心理学上有一种疗法叫“沙盘疗法”,通过沙盘的摆放,窥知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予以对症下药。我没学过心理学,是不是久病成医我不知道,总觉得每个人的沙盘不一样,我的“沙盘”,是自己闲暇写的到目前为止的44万字,不足为外人道也,但自己内心的所有假想、所有期盼,所有完美的关系,都呈现出来了,像自己给自己开的药,有代入感,宣泄出去,仿佛会舒坦许多。
总是在开导别人时说,能知道自己有病,就不算病的太厉害。但这话说多了,我已经分辨不了,我知道自己有病,是否病的也已经不轻。错误的亲密关系没能治愈后,反而更抗拒亲密关系,自己为自己找到宣泄的出口,是自欺欺人甚至越陷越深还是自我排解久病自医?任凭情绪宣泄,是自控力不够,还是顺其自然不与自己较劲?
同样是父爱,我不喜欢《搭错车》的那种苦情付出,也不喜欢《鹤唳华亭》那种满地玻璃渣的父爱(?已经分不清楚这剧到底想干嘛了),而却为永乐一家的“吵吵闹闹”、“互给台阶”和“计之深远”动容。总之,《大明风华》带给我的感受,比其他任何剧都更契合我的一种情绪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