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树形结构去整理知识
生活中是否经常听到这个词碎片化阅读
虽然是一个经常听到的词语,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我自己都具体思考过碎片化阅读是什么意思,我只有一个模糊概念
以及碎片化阅读他对应的反义词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碎片化阅读.
接下来同样先举例,看看两种不同的情况
- 通过视频网站的短视频学习知识, "三分钟学会绘画", 你把这位博主的这样的视频全看完了
- 以及中学阶段, 6年学习学会的中学物理
这两者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我们看上述例子,应该能很明显得出一些结论:
-
看短视频学绘画, 他其实不会将所有知识都给你按照教科书那样给你整理好,是乱序的,无序状态;
如果是初学绘画,看这种无序状态的视频学习, 肯定会进步很慢
但是学习中学物理, 他的知识点是有序的,有递进关系的, 学习起来会有一种有简到难,有浅入深的感觉
这种有序状态, 比较容易让人理解学习
-
看短视频学绘画, 因为视频平台的原因,博主为了更多播放量, 往往它不会讲底层原理,不会教你素描原理, 因为这些东西非常枯燥;
这里表述的内容是, 碎片化知识,可能往往不完整;
但是中学物理, 他的知识是完整的, 先学了啥, 以及他的原理都学了之后, 才会进行下一步学习
以上两点就是碎片化知识的特点
- 碎片化知识是无序的,混沌的
- 碎片化知识可能是不完整的
但是碎片化知识并非一无是处, 如果你只是单纯想要了解一个东西, 那么碎片化知识无非是有意义的,他做到了让你快速了解的目的
与碎片化知识相对应的是什么呢?
我们这里将相对应的词,称为结构化
结构化的特点是:
- 是有明确分类的,有顺序的, 有层次的
- 是完整的,全面的
了解碎片化,结构化之后, 那么这个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 怎么去将知识结构化起来?
那么这个时候树形结构又派上用场了,树形结构天生带有顺序,带有层级
就以离散数学整本书籍进行举例
离散数学的课本编排顺序就是一颗有明确顺序,有层级的结构(本文前面已经列举的离散数学基础知识顺序也是满足结构化的)
就比如:
- 明确分类: 本文前面列举的
数理逻辑,集合论,概率论,图,树部分; 他们的分类顺序就是按照大标题分类,
不会存在集合的内容不会跑到数理逻辑去, 图论知识点不会跑到集合章节去的现象 - 有层级: 各个章节之间具有前后依赖关系 :
树就依赖图论和集合论
表示的是学了图论和集合论, 才能学习树这一章节,不会出现知识断层 - 可拓展: 支持内容深度构建完整
总结通过树去进行整理知识点的具体操作方法:
- 根结点表示当前
系统学习的知识表示为A - 然后将当前系统学习的内容进行分类为
B1,B2,B3,B4.....,作为树的第二层级 - 再将每个第二层级节点,继续按分类添加子内容 , 作为第三层级
- 重复上述第3步骤绘制后续层级
这是一个简化模型, 因为离散数学中, 树 依赖 图论 和 集合论 但是在层级中是都是第二层层级, 无法体现出同层级的依赖关系
准确的来说,应该用有向无环图(这里感兴趣可以自行学习离散去尝试理解,这里不再阐述)来表示,
但是这里的简化是有必要的因为树形结构更简单更方便我们理解, 出现这种依赖关系我们可以进行备注一下即可
图示:
A
├── B1
│ ├── C1
│ │ └── D1
│ │ └── E1....
│ ├── C2
│ └── C3
├── B2
│ ├── C4
│ └── C5
│ └── D2...
......
举例,离散数学的学习过程画成图形就是
离散数学
│
├─ 数理逻辑
│
├─ 集合论
│ ├─ 基本概念
│ └─ 关系与函数
│
├─ 图论
│ ├─ 基本概念
│ └─ 特殊图类型
│
└─ 树
├─ 二叉树
│ └─ 属性及操作
├─ 搜索树
└─ 决策树
同样, 用树形结构整理知识有什么用?
- 可以自己有意识的进行对自己在网络上获取的碎片化知识进行自行整理, 即便它是混乱状态
- 获取知识时,自己会更主动的去获取更为全面的知识,构建这颗树
- 树形结构图形比较符合人的思考习惯, 思考过程较为轻松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