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情绪管理
古人说:有智而气和,是为大智;有才而性缓之,是为大才也
一个情商高的人,他会非常了解自己,觉察自己,善于控制自己情绪,会自我激励,同时也会觉察别人,识别他人的情绪,善于去处理沟通别人的情绪,做好人际关系,处理好这个冲突矛盾,做好团队合作;
有心理学家总结四种情商的结局:
1、有能力有脾气的人怀才不遇
2、有能力没脾气的人春风得意
3、没能力有脾气的人一事无成
4、没能力没脾气的人贵人相助
情绪对于人际交往很重要,那么与孩子又是什么意义和价值呢?家长和情绪和孩子的情绪又是怎么关联的呢?
父母情绪对孩子发展的影响
只有在幸福快乐,平和的家庭氛围中,才能培养出幸福,快乐,平和的孩子;
幸福公式:
我们看这个幸福公式,最底部的就是我们的情绪力,我们说没有一个人想把自己搞砸,没有一个妈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这是我们培养孩子的终极目标,我们看这个情绪力是学习力的基础,如果一个整天在负面情绪中的孩子,情绪很浮躁,急躁,或者很不平和的孩子,他怎么可能心思安定下来去学习呢?他感受不到安全感,归属感,也没有爱的动力,那他怎么回去踏踏实实学习呢?
当然没有学习力的人怎么会有自信力呢?他在班级在一个群体中,他没有自信感和成就感,也就不能够昂首挺胸抬起头,又怎么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呢?
所以我们在说做平和的父母,我们关注不仅是自己,还有孩子的发展,这一节我们学习的是:针对父母自我管理情绪的内容,还有怎么样帮助孩子来做情绪管理,让孩子也学会从小有这样一个情绪管理的能力和良好的情绪力
父母的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宝贵的财富
情绪的平和对于孩子和父母都这么重要,那么我们是不是有一种深深的谴责呢,我以前怎么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不知道对孩子有多少伤害影响,有这样一种负罪感
其实我们只有接纳自己,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能看到盲区,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只有唤醒自己内在的力量,才能够真正的去走出盲区,所以没必要后悔和谴责,况且现在的我们不正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吗?相信以后的我们也会更好,我们要保持一种积极向前的动力,我们只有从源头上了解人为什么会有情绪,情绪从何而来,那我们去真正察觉然后加上不断的去践行,就能成为期望中平和的父母
情绪:它有着强烈的感觉心理状态,注意这个强烈感觉,自然就必须带有一个平淡的成分,那就是思想,也就是说情绪背后一定是有思想的
情绪从何而来?
当然也是从这个思想而来,这个思想又从何而来,这个就是我们需要去探究的一个源头的问题
比如,我们可以去想象,我们眼前有一个纸杯,一个完好的纸杯,这就代表刚出生的自己,每个人从出生就是这样,蓄满了能量,带着莫大的潜能来到这个世上,可是为什么现在我们从三五岁的,到青春期,然后是我们成人,就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失控,为什么我们不断想去在这个纸杯里继续去盛满了水,却发现不断的漏掉,为什么?因为这个纸杯已经千疮百孔,这是一个鲜活的象征,孩子的心空了,漏掉了,这就是空心病
每个孩子,每个成人,他的身上就像这个千疮百孔的纸杯一样,都有若干的我们看不见的隐形的伤口;
回溯到这些人的童年,几乎都是顺从的在父母给的那个清单上打钩,完成作业,上辅导班,小考,中考,高考,其实一路上都走的很迷茫,进了大学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的方向,缺乏一种积极的自我意识,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当我们自己内心千疮百孔的时候,看看我们付出再多,别人也是感受不到的,那我们一再的爱孩子,爱家庭,打着爱的名义去索取,,我们会一直去寻求索取,,寻求希望,寻求认可,最后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身上,当我们一旦有什么与童年的记忆经历相似,就会像揭开童年的旧伤疤,打开了水龙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
这就是我们要去找我们人为什么会有情绪,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做自己,我们不能看到自己的内在需求,不能去表达出来,也不能去满足这份需求,因此我们常常就是用一种释放,发泄的方式来表达,却又错误的表达
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似乎我们都可以从这个方向去寻找背后的那个需求
接下来我们来探索孩子的情绪
孩子从出生都是家庭的希望,爸爸妈妈的宝贝,一开始孩子真的是向上向善,积极乐观,对生活也是充满了好奇,那为什么会逐渐变得不太开心,脾气容易暴躁,然后就不太成为我们希望那个幸福快乐的孩子
其实我们父母的任何一个小小的行为,哪怕是我们的微笑,我们的一个手势,我们的一句话,都是从小给孩子的行为做配对,
比如说我们的学习,我们家长经常会说:做作业啦,快点,加油
这个时候给孩子配对的是什么?是负向的不好的就是学习,这就是一种条件反射的烦,讨厌,让人觉得很有约束,很反感,没有自由,被命令,甚至被威胁,被责备
那在不同的家庭,有些家庭在说到学习的时候,给孩子的是微笑,鼓励,是满满的温暖,是稍微有一点点小小的进步,稍微有个努力,爸爸妈妈就很开心,夸张的去放大孩子的这个优点,让孩子去认可自己,鼓励自己,然后感觉自己是被爱,被信任,那么这些行为给孩子匹配的学习是积极的,快乐的,是正向的
所以我们说孩子的千疮百孔,是怎么来的?孩子的负面情绪为什么源头在我们身上?而我们身上的这些千疮百孔和情绪的源头当然也可以追溯到我们的童年生活和我们的原生家庭去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躺在沙发上的小女孩面对发怒咆哮的妈妈,这个非常惊慌,恐惧,甚至捂着耳朵不想去面对的这个小女孩儿,我们可以想象成是自己,或者是我们的孩子,在这个小女孩儿的眼里,想想看,如果是我们,或者是我们的孩子,他会看到一个怎样的妈妈?她会想这是一个爱我的还是不爱我的?我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这个世界对我是友善的,还是不友好的?
在孩子心中有着这样的思想信念,那她渐渐长大,到了青春期,我们可以从她的那个眼神,从那个“嗯”,孩子的那种反抗的眼神和表情中,猜想他在想什么;
我们可以看到旁边的第一个女孩儿,也许就是青春期,当孩子有了这种反抗的思想,有独立的意愿,有想要做自己的时候,这种反抗叛逆就出来了,她就这种憎恨,厌恶,特别想远离这样的妈妈和家庭,如果再到成年,我们逐渐变得冷漠,对这样一个家庭,我们对这样的妈妈,会是怎样的心态,是想亲近还是远离?现在我们也有很多大学生都想要报一个远一点,再远一点的学校,只要能脱离父母就好
我们再看右边的那个已经长成成人的小女孩儿,虽然我恨这样的妈妈,我真恨这样的家庭,可是我们发现他的脾气和性格不知不觉就像了谁?对,就是像了她的妈妈,成为了另一个你
这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生命成长的循环,看到一个原生家庭带给孩子一生的影响,就看到了一个父母的情绪,对于孩子的一生的影响
一个人,他的性格,他与社会师姐互动的方式,几乎在四五岁、五六岁就形成了,因为这个时候就是他的生活方式的形成期,所以但凡去看一个成年人,要去解决他的心理咨询个案的问题,一定要追溯到他的童年记忆,就会发现过去的记忆与目前的行动有极大的关联
人为什么有情绪?
因为情绪背后有思想,这个思想来自何处?来自我们的童年,来自我们的一个碎片的记忆,一句话,一个声音,一个场景,一个图片,都刻在我们童年的记忆里面,逐渐就反复的加工,成了我们的思想,信念,价值观,而这些背后就是折射是我们一个人的内在的心理的需求
因此我们说情绪背后有思想,情绪背后有需求,当我们想要做一个平和的父母是时,那我们首先从自己去觉察我的背后的这个思想是什么,而我的需求又是什么?
因为情绪背后有思想,有信念,那我们要做平和的父母,那一定要有平和的思想观念和心态
这个是情绪的ABC理论,我们把这个ABC从源头上去搞懂了,那我想我们从这个平和的观念、信念出发去做平和的父母也就容易多了
举例:
假设有两个家庭的妈妈,甲妈妈和乙妈妈他们家庭里都发生了同一件事,就是孩子在写作业,把这个生僻字照着写都抄错了
甲妈妈:你看看你,这么简单的字,你抄都能抄错,昨天你也犯过同样的错误,说了你要坐端正,认真,不开小差,看清楚再写,你怎么总是这么不认真,总是这么马虎,擦掉,重新写,为了惩罚你,这个字抄一行,以后要是再遇到这种事,先抄一行,不行抄一页
乙妈妈:看着孩子的作业本,啥也不说摇摇头,指指错误的地方,孩子立刻就拿去检查,然后说:哦,妈妈这里我抄错了,妈妈说:你发现了什么?孩子说:我发现这里我把双人旁写成单人旁了,妈妈说:那你知道你刚才是怎么烦的这个错误吗?你从这个错误中吸取了什么教训呢?我们可以看到乙妈妈始终在保持平和的心态和孩子在沟通
想想,甲妈妈对应的甲孩子会是怎么样的呢?对待学习我们从小给他做的这个操作配对,他对学习产生的这种思想、信念、价值观又是怎样的呢?
特别是对犯错误这件事,孩子会怎么想?
孩子:他会想我犯错误,妈妈是不原谅我的,我犯错误,妈妈是会惩罚我的,妈妈对我是学习比我更重要的,这个写的漂亮的字比我重要多了
乙妈妈对应的乙孩子的想法:这个错误是我不应该的,我可以避免的,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我该怎么做,而且我的妈妈是宽容我的,我犯了错误,妈妈是平和的微笑,在这个事情中,谢谢妈妈让我发现自己的错误,让我又成长了
显然这就回到我们之前说的:妈妈的平和带来的是孩子的平和,孩子的平和是源于我们原生家庭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
为什么两个妈妈面对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反应呢?
其实我们的情绪并不是这个事情的本身所引起的,引发人情绪和行为,它是由人背后的这个信念系统所决定的,也就是你对于孩子写错作业这个事情的理解,想法,评价所决定的,这才是关键因素,也就是我们情绪的按钮
ABC理论启发?
我们不是要去强压制情绪,而是要去控制,不让火蹿起来,不是在内心烧的我们很痛,就这样把火盖住,而是真正的去转变观念,想法和评价,只有这样一个平和的心态,才有一个对这个事件的真的不同的处理
甲妈妈信念:孩子是不允许犯错的,犯错就直接映射了你的态度不端正,然后题不会做,影响的是你考试分数,分数影响的是你的升学,升学影响的是你未来要面对的这些竞争等等
这个是否背后有一个无形的指挥棒,在指挥着我们的情绪,因为我们会把孩子的一个小错误上升到一个非常大的,再放大的不可弥补的,甚至于忧患未来的恶性的状态去理解,这就是我们极具破坏力的想象力在作祟
乙妈妈信念:孩子才开始学习写字,他对于这个观察书写怎么样认真,把作业写好,还需要手把手的教,犯错误也是很正常的,妈妈需要去宽容孩子的错误,而孩子今天犯的这个错误,只要我们引导他从错误中找到有效性,正视错误,从错误中去学会发现问题,自己去纠正问题,那对于孩子来说,错误也是成长的机会
就是这样两种不同的信念,直接带来不一样的心态,更是折射了我么不一样的情绪
当孩子犯错误,我们就会给孩子扣上一顶帽子,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认真,我们给到孩子的就是一个标签,打击和否定,而不是想到关注于问题的解决,应该培养孩子从错误中去成长
所以我们再去做一个觉察吧,但凡引起我们情绪控制不住的时候,是孩子的哪些行为?那这个行为又折射出我们怎样的评价和观念?我们最后的需求是什么?
我们究竟是需求一个没有错误,考高分,然后有竞争力的孩子,还是我们期望是一个面对错误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将来能够独立去面对困难,解决问题,适应各种情境的孩子,通过一个错误的背后,也可以折射出我们教育的终极观念,究竟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分数,还是为了一个能够有终身学习能力,能够自己去适应问题,解决困难的孩子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的情绪不是由A影响,而是由我们中间的这个B按钮,我们的信念系统,我们的评价观念所决定
所以再强调下,情绪力是学习力的基础,而孩子的学习情境是靠爸爸妈妈来塑造的,这个学习情境,他是具有这样的一个情绪感染的,所以作为孩子情绪的塑造者,家庭作为孩子情绪的塑造源,那么我们如果真的希望孩子有一个平和,快乐的情绪,我们首先就得做一个平和快乐的父母
只有我们给到孩子心的教养,给到他心里基本需求的满足,记住我们的四个基本步骤:微笑,点头,倾听、拥抱;
当我们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够去做孩子情绪管理的好教练,这就更加给我们提出了期望,爸爸妈妈一定要从先改变自己,进而改变关系,才有可能改变孩子
母亲角色是可以修正遗传学带给孩子的可能性的,怎么修正?唯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去疗愈自己,修正自己,修正我们的价值观,翻转观念,翻转价值,通过我们去读懂孩子,认识自己,特别是学习亲子沟通的这些正确的技巧,然后才能够从错误的做法当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