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大假,你们都吃好、喝好,玩好了吗?
这个假期我过得特别安逸,出门赏了一次花、逛了一次街和看了一次电影,剩下的时间就宅在家里看小说了。
其实,易胖体质不敢大吃大喝,也不大喜欢追剧,除了看小说,也没有更好的娱乐活动了。
去年春节,在武汉封城的紧张气氛中,我宅在家里读王小波和张爱玲的书,阅读体验十分不好。前者令人怀疑自己的智商,后者令人怀疑人生。
吃一堑、长一智。今年我选择读亦舒,感觉居然还不错。
亦舒从中学开始写作,一共写了300多部小说。她的小说写作对象以香港中产阶层为主,大钻石、名牌跑车、精致衣着、奢侈品包以及欧洲旅游或者留学再加上几句经典诗词几乎是她每一部作品的标配。
除了富人阶层的奢华物质,亦舒把男男女女之间那点事儿写得花样百出,这就是她的非凡本领了。
《喜宝》写的是年轻女子被权势富豪看中,成为金丝雀的故事。
《我的前半生》写的是中年女子失婚后争取自立,重新邂逅爱情的故事。
《人淡如菊》讲述大学女生爱上自己的教授,在婚外恋挣扎的故事。
《圆舞》里,小姑娘爱上自己的供养者,求而不得。
《玫瑰的故事》,盛世美女先把有妇之夫迷得神魂颠倒,遭遇阻挠之后退而求其次,结婚后遭遇真爱,离婚后爱人离世,故事凄美。
《独身女人》、《黑白许多灰》等等大约都是这种风格:都市白领生活安逸,最大的苦恼就是开着劳斯莱斯的有钱男人要么不够爱我只想包养我,要么因为我性情大变,因为我归隐田园生活。
足够玛丽苏。
真的很敢编,足够戏剧化:男主前一个晚上还发烧39度,第2天就举行浪漫婚礼了。
语言够夸张:**救我,我快要窒息了。
......
作为读者,明明知道故事太假,为什么还爱读呢?
因为好玩啊,现实的生活枯燥又艰难,只好到小说中去寻找趣味和轻盈。
看看小说难道还不让人有点浪漫(虚幻)想象吗?
相反,很多60年代的作家描写现实苦难的作品太沉重了,令人不忍多读。
《活着》、《平凡的世界》和《一句顶万句》这类描写底层人物为生存而挣扎的小说读完之后令人痛彻心扉,几乎就代表我们每个小人物每日面临的挣扎和苦痛。
普通人如何才能在庸碌、琐碎的生活里觅得一点变化,可以读读亦舒。
哪怕是个美丽的肥皂泡,能让人暂时迷醉,也是好的。
文如其人,亦舒本人的生活也经历过一个摇曳多姿逐渐归于平淡的过程。
据说,她的哥哥倪匡也爱看亦舒的小说:
“我写科幻,可以天马行空,她写的只是两个男的,一个女的,或者相反,三个人来来去去写了几百本书,真是本事。”
17岁爱上才子不顾家人反对结婚,弃子离婚,与电影明星抢夺男友,再婚后离婚,亦舒宣布,“我们已变成昔日我们想嫁的男人了。”
后来,亦舒经过相亲认识了第3任老公,一位港大的教授,婚后移民加拿大。
年过40的亦舒借助人工授精技术,几乎以命相搏生下一个女儿,宝贝万分。
据说,朋友去加拿大拜访她,想象她住在温和华的半山大别墅里,穿着旗袍,泡着一杯茶,坐在靠窗面海的书桌下写作。
实际上只看到她蓬头垢面,端着一盆衣服要去洗。
她回复朋友的疑虑,“罐头也有限期。高跟凉鞋,穿迷你裙,装假眼睫毛,不是我们的。什么年纪做什么事。”,通透无比。
或许,生活会唤醒每一个幻想爱情的女人,哪怕像亦舒这么出身好、自己足够努力和成功的幸运儿也无法生活在自己的玛丽苏幻想里。
而我们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在一地鸡毛的生活里,可以去窥视自己未曾经历的生活,也是一种补偿和经验。
写小说,可以模仿亦舒风格,华丽又精致,精刮又浪漫,多金又多情。
文字太写实,太平淡,太真实,没多少人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