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人类最本真的情感,是生存繁衍的源动力,更是创意灵感的源泉。千万年来,人类为了表达爱意,倾尽多少才华,又留下多少不朽的杰作?
不妨随着Pro. MP的双眼,在艺术世界中追溯我们最熟悉的两个视觉元素——吻与爱心,如何成为了人类用以代表爱情的经典象征。
愿他以口与我亲吻。只因爱情比美酒更芳醇。——《雅歌》,1-2
若究竟从何时开始,双唇相触成为人类表达爱意最直接的一种形式?这一举动究竟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还是一种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的古老仪式?
学者们至今仍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而目前考古发掘出土已知最早的、表现人类相吻的雕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9000年,一度兴盛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纳图夫文明。
而若要选出艺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表现亲吻场面的艺术杰作,出身于18世纪意大利的新古典主义风格雕塑大师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的传世名作《丘比特以吻复苏普绪克》(Psyche Revived by Cupid's Kiss)定是许多人心目中的首选。
丘比特和普绪克的奇谭流传至今的详细版本,最早来源于公元二世纪,罗马文学家卢修斯·阿普莱乌斯(Lucius Apuleius)的小说《变形记》(Metamorphoses),成为越千年而依旧流行的艺术主题。
在传说中,天神与凡人的相爱总是招来灾祸的禁忌——丘比特不可自拔地爱上了凡间的美丽少女普绪克,隐瞒自己的身份向她示爱;而少女同样无法抗拒身为天神的丘比特的强大魅力。但在两人秘密结合后,普绪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还是发现了爱人真正的身份,从而招致了巨大的灾祸与磨难。普绪克受到严苛的惩罚,被迫进入了无法醒来的漫长沉睡中。
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在这尊大理石雕塑中便根据这一传说而创作,表现了丘比特以双臂轻搂挚爱,将复生为神明的灵药亲口送入普绪克唇中的瞬间。在艺术家的巧手下,世上心目中最神圣而纯洁的爱情,凝结在一方洁白如玉的大理石之中,让不可能的奇迹降临于人间。
丘比特与普绪克之间曲折跌宕的罗曼史,是西方历史中极为经典的爱情故事原型:一对身份存在差异的恋人克服种种障碍,包括怀疑、背叛、分离、从中作梗的父母、濒死的苦痛……但在故事的最后,坚贞不渝的爱情必然能够跨越一切险阻赢得胜利,达成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
出身俄国的犹太裔现代绘画大师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则奉上了艺术史上最愉悦、最温馨的一吻。
画中以和谐而赏心悦目的色彩,表现了夏加尔在爱妻贝拉生日当天,两人在家中愉快庆祝的一幕。在布满红色装饰物的家居中,贝拉手中捧着涨幅赠予的鲜花,似乎正转身要放到花瓶中。而心中被幸福充盈的艺术家却在此时一跃而起,仿佛因为爱的奇迹而摆脱了重力的束缚,为妻子献上一个出人意料的吻。整幅画面既有着平和真切的温情,夏加尔特有的梦幻色彩,是其超现实时期最为出彩的代表作。
1909年,寂寂无名的画室学徒夏加尔邂逅了他的真命天女——年仅14岁的少女,贝拉·罗森菲尔德(Bella Rosenfeld)。她与夏加尔同样出身俄国的维捷布斯克镇,却来自一个富有的犹太珠宝商家族。
在眼神交会的刹那,这位年轻艺术家的心便仿佛拨云见日:“她的沉默属于我。她的眼睛属于我。我能感觉到,她从很久以前就已认识我,她能看到我的过去,占据我的现在,预见了我的未来。我坚信,她就是我今生的伴侣。”
当时,像夏加尔这样出生在平民家庭的犹太人,甚至无法拥有完全合法的公民身份。民族身份与故乡,对漂泊半生的夏加尔而言,从来仿佛镜花水月般,既近在咫尺又难以触及。
而正是贝拉绵长而坚定的爱,给艺术家彷徨的灵魂一个永恒的归宿。在残酷无常的时代里,因为有着对人类纯真之爱的信念,使得他的作品始终在梦幻与真实间自由徜徉;即便时尔有阴郁和晦涩的一面,却自始至终都充满诗情与爱意。
当时间来到20世纪,探问、反思大众文化与所谓精英艺术之关系的波普艺术崛起,“吻”这一行动在消费文化中被塑造为流行的、商业性极强且更富情欲色彩的视觉符号,而美国波普艺术大师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自1960年代开始创作的“吻”系列,也成为其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利希滕斯坦都表现了一对极度情绪化的、激情拥吻的青年男女。他将“吻”置于画面的正中心,略去一切叙事细节,极度扁平化的风格和纯度极高的色彩,以最原始的方式冲击着观众的感官。
在利希滕斯坦笔下,在漫长的古典时代被神圣化、理想化的这一人类行为似乎回到了其最原始的意义——但同时又成为一种刻意为之的姿态,一种对自我的确认,直接的身体联结在高度符号化的艺术语言中迎来一个新时代的真实。
而谈到符号化,心型图案或许是流传最广、当今时代里最为“无界”的一个象征。
心跳,是生命存续的标志,而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亦总是不可自抑地感到心跳加速。因此,人类很早便认识到心脏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以心型为设计的工艺品大约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印度新德里的国家博物馆中,便收藏着一枚简朴却别致的纯金制心型胸针。
而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人类的“心”就被视为一个极其特殊且地位崇高的器官。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情绪都发自于“心”,亚里士多德则更认为心是灵魂的主宰。
12-13世纪,歌颂骑士与宫廷贵妇间纯洁灵性之爱的中世纪文学开始兴起,亦是在此时,简约却辨识度极高的心型图案在手抄本插画中逐渐成为表达“爱情”的符号。
在有着独特浪漫情节的维多利亚时代,随着宗教传统中的圣瓦伦汀日(St. Valentine's Day)逐渐发展出各种“情人节”习俗,成为男女之间调情示爱的日子,心型图案开始广泛地被应用在爱情主题的便笺与贺卡上。
同一时期,心型主题也成为了珠宝设计的经典元素,大量应用在胸针、吊坠和戒指上。“心=爱情”真正成为了一种被大众所理解与接受的象征,随着文化的交流传播到世界各地。
时至21世纪,心型图案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视觉元素。自2009年起,每年在纽约时代广场上都会举行一场名为“Times Square Valentine Heart Design”的设计比赛,即是以心型图案为主题,设计一个雕塑或装置艺术的竞赛,获胜的艺术设计雕塑将在当年的情人节时期被展示在时代广场上。2022年度,这一竞赛的获奖作品是名为“Bloom”的装置艺术品。
不论是热情的亲吻还是可爱而简约的心型图案,人类始终在思考、实践着表达心中爱意的各种形式,并为之奉献创意。
正是在这样发自内心的动力驱使下,进入网络时代,“520”由于谐音与表达的便利性,成为表达爱意的又一股潮流——随着“元宇宙”纪元的开启,你将会如何表达心中那份爱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