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三重境界》分享6
近日读了干国祥老师的《游园不值》研究课例,同时对比学习了窦桂梅老师的《游园不值》课例,名师的案例总是让我们思绪万千。
先来看两位大咖的教学流程。干老师采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进行了教学,从预习检测入手,重在让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通过互文性、符码、对比让学生深层学习古诗,了解“宋诗尚理”的特征。而窦桂梅老师紧扣“相遇”,设计了三个层面的教学:与文字相遇,理解“不遇”;与文学相遇,品味“不遇”;与文化相遇,升华“有遇”。
两位老师的教学共性之处有三。第一、哲学味。《游园不值》的作者是叶绍翁,如果论资历,充其量只是个二、三流的诗人,古往今来写“杏花”的诗很多,并且这首诗基本上是翻新前人的诗作,可为什么却能流传千古?因为这首诗中有一种哲学的味道。“不遇”而遇,拜访隐者未见,却遇到了“苍苔”、“屐齿”、“红杏”、“满园春色”等。还有“一枝红杏”所代表新生事物旺盛的生命力,这些都是这首诗之所以超越前人的因素。第二、关注意象。“柴扉”意味着清贫和隐逸; “松“象征着高洁之士------抓住诗歌中特有的意象进行教学是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策略。第三、采用诵读、互文、对比等教学策略。理解诗歌的前提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韵味。两位老师都采用了“平长仄短”的规则指导学生诵读。在教学中,均采用对比、互文等方式引入古诗词,以诗解诗,让课堂变得丰厚有深度。
不同之处在于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干老师采用的是对话的方式,师生对话,学生和文本对话,而窦老师除了以上对话外,还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设计了两次对话:花草和红杏的对话;诗人和园主人的对话。干老师的课有一定的深度,教方法,对比感知宋词尚理的特征;而窦老师的课有一定的高度,从文字到文学再到文化,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读完大师们的古诗词教学,再联系常态的诗词教学流程:读一读(读准,读通,读出味)——说一说(借助注释了解诗意)——悟一悟(诗人所表达的情)——背一背(古诗词以及重点字词)。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忽然间就有了朱自清在《匆匆》里所说的“头涔涔而泪潸潸”的感觉。为什么我们的解读没有大师们的广度、深度与高度?一切均源于自身的浅薄。古诗教学到底该怎么教,需要思考。
2019年4月6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