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小伙伴私信给我咨询说:“Rosie老师,我觉得我现在的感情岌岌可危。因为疫情异地了好久,非常思念对方。可是他似乎并不想我,也不主动联系我。”
她实在受不了对方不在乎她的感觉,下载了好几个交友软件,欣赏帅哥美女,渐渐开始享受不断往下划动的快感,沉溺其中,对男朋友似乎也不是那么想念了。
你是不是也在用交友软件呢?你又是出于什么样子的心情去用的呢?你在上面有交到朋友吗?
出于这样的现状,所以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不被情绪绑架·摆脱你的惯性与恐惧》这本书,由西藏金剛乘(vajrayana)比丘尼佩瑪·丘卓所著,
这本书中提到,当我们开始对一些事物逐渐上瘾时,我们该怎样让自己去脱钩。
现代人或多或少都有上瘾症的症状,社交软件、游戏、甜食、消费等等,只是情况或轻微或严重而已。在这种上瘾症发作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成为了一个不自由的人。有时候做完之后会觉得懊悔,好像浪费了生命中宝贵的一段时光,或者是买到了自己其实并不需要的东西,又不能退。
这本书里面提到:用藏文来说,这种情况叫做Shenpa,“上钩”之意,而且是这个人自愿上钩的。佛学的上师还提出另外一个概念,就像是你觉得皮肤发痒,然后你必须去抓,这就是一种钩子。
每个人肯定都有体会过突然之间哪里痒了就想去抓的感觉,但是往往抓完之后反而越抓越痒。
事实上我们很多的上瘾症或者心理、身心对一些事物的执着都可以去透过三个步骤来去解决。
第一,学会洞见自己。学会去发现自己已经上钩了,就像是学会去从自己的上瘾症中去看见:这件事情不是我自己选择要去做的,它就像是我突然是被什么虫子给叮到了,或者碰到了毒藤蔓,肌肤过敏就控制不住地痒起来了,不抓不行。
当我们发现自己有这样的一个照门,然后愿意去接受一种不同的做法,愿意去看见那个痒和抓痒的冲动,暂时的去忍受那个不适,忍耐不抓,我们就能够开启疗愈的疗程。为什么可以不去抓了呢?关键就在于我们愿意在那个当下,那个痒发作的时候让自己停一停,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不去逃避,不抗拒,也不压抑,但是也不让自己稀里糊涂的就用老套的方式去解决,而是去细腻的观察那种感觉,贴近它,甚至和它做朋友。在惯性的反应正要启动时,透过你的觉知带来一个暂时拉开的空间,那么你就打断了旧有的连锁反应。这就是疗愈的第二步:暂停,对当下一切完全的接纳和开放。知名的佛教上师一行禅师把它称作为:正念的修行【The practice of mindfulness】。
当你晚上睡不着又找不到人陪你聊天感到寂寞,所以沉迷于刷各种社交软件,这个时候让自己停下来,去看见那个痒背后,也许是来自于你对自己的不够接纳,或者你认为自己是没有人喜欢的,那一种强烈的无价值感促使你想要去向外界抓取任何可能可以回应你的互动。
如果你能够看见,那就已经进入到疗愈的第二步喽。但是在你能够疗愈的第二步去暂停下来的时候,依然有控制不住想去抓痒的冲动,因为你没有进入一个惯性的、自动化的行动当中,你没有去喂养它,它们俩就同时枯萎了。所以我们可以带着这份放松而又警觉的正念,继续去做原本应该做的事情。
于是进入第三个步骤,放松,迈步向前,在藏文里面我们称之为“Shenluk”,也就是脱钩的意思。
这并不是说你去摆脱那个造成你发痒或者上瘾的人或事物本身,而是你松脱了自己在这上面的执着以及自动化的反应。所谓,但除其病,而不除法,就是说,你并不是说要去除那个法相,只是除去那个现象上面所粘附的执着,那才是病,痒并不是病。但是,你积年累月的每天都发痒,抓痒,更痒,发痒,抓痒,更痒,那才是病。
东南亚一带,有人去诱捕猴子用的是什么方法?很简单,他们用一个普通的木质的小箱子,里面装着香蕉,箱子上面有一个小洞,猴子就会伸手通过小洞去抓,但是当它的手抓起那个香蕉之后呢,因为变成握成拳头的姿势收不回来。但是它又不愿意放掉那个香蕉,他并不知道,其实只要他放开那个香蕉它就完全自由了。它也不知道的是,它以为只有那个小木箱子里有香蕉,但是也许它背后的树林里面还挂着一串又一串成熟的香蕉。
我们曾经痛苦而恐慌的卡在陷阱里拔不出来,但是其实脱钩也是有方法的。当我们愿意放开的时候就好像打开一扇窗,风是一定会吹进来的。
在这段日子里,你发现自己的身上带着哪些钩子呢?有哪一些痒抓了更痒,还是不断去抓呢?有没有为了去逃避自我的一些感受,而去做一些会让自己事后懊悔的事情呢?
如果有,没有关系,这就是疗愈的第一步,因为你发现了它,只需要你暂停一下,停下来去觉察,再让那一份放松带着你继续向前。
我是芳谊,我会一直在如梦初醒的世界守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