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出自《道德经》第66章,意思是说:圣人身居高位而民众不感到沉重,身为领导而民众不受到伤害。所以天下的众生就会乐意推举而不厌烦。
圣人身居高位,却对民众没有心理的压力,因为他们谦卑温和,圣人领头为首,却对民众没有利益的损害,所以,所有人都会乐意推举圣人而不讨厌圣人。
作为领导,应该做到态度温和,语言谦卑和方式柔软,不给下属产生压力,负担和郁闷;给民众营造心态轻松活泼和自由自在的活动氛围。身为头领,应该做到先人后己,助人为乐和乐善好施,不给百姓制造焦虑,恐惧和担心;给民众提供安全舒适,心安理得的顺心如意的环境。结果就是,民众乐意服从他们的领导,喜欢拥护他们的权力;圣人就会获得影响力,决策力和权衡力;继而获得了地位,荣誉和权力。
做官不应该作威作福,不可以耀武扬威,不需要盛气凌人;否则就会使下属紧张,纠结和郁闷;从而影响下属的工作质量和操办水平。当头不应该巧取豪夺,不可以争利抢惠,不应该损人利己;否则就会使民众担心,害怕和犯愁,从而破坏民众的信任和爱戴。威严令人生气,争抢使人厌恶,从而失去了推举和拥护,继而失去了地位和权力。
想要位居众人之上,必须依靠无私的精神和谦虚的姿态,想要身处百姓之前,必须凭借不贪的品质和谦让的行为。人心是权威的出处和本源,民意是首领的要素和关键;靠武力和恐吓爬上高位的,必然会因为精尽力竭而衰败;凭谦逊和无私推上高位的,必然因为天成地就而长存。
君王能够身居高位,言语谦卑是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民众喜欢,拥护和抬举谦逊的人;君王可以领导民众,私利置后是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民众热爱,信赖和推举无私的人。谦卑的人身居高位,不会让人感到压抑,无私的人冲在前面,不会使人感到害怕。人人自尊,所以都喜欢谦卑的人,个个自私,所以都欣赏无私的人。想当领导谦卑和无私是基本的要素,聪明和能力是条件,资源和观念是资格。
谦卑的本质是不争名誉,无私的本质是不争利益;只要不争,民众都会推举他,只要不欲,百姓就会拥护他,受到天下拥戴和大众拥护的人,无人与之匹敌,没人和他争雄。
农耕文化中,威严态度,暴力手段和搜刮行为十分流行,非常普遍,在民智底下,环境恶劣和生活匮乏的时代,也是正常的,有效的与合理的领导作风和首领特征;但是当文明进步,社会发展和进入商业文化的时代后,协作与配合变成了主流,沟通和交流变成了要素,那么温和的态度,谦卑的语言和先人后己的观念就变成了必要的,合理且有效的行为方式;也成为了获得领导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圣人以谦卑获得尊重,靠谦让获得拥护;想要高升,必先下降,想要居前,必先置后;想要领导民众,必须先服务民众。这是反者道之用,弱者道之用的道理。威严只能获得恐惧,压力和愤怒,掠夺只能获得反感,厌恶和仇恨;在文明社会中,圣人的做法最有效和最实用;在优秀的文化中,圣人的思想最合理和最正确。
民主社会的权力,地位和名誉来自民众的选举和支持,所以,政治家必须献媚,讨好和让利給民众,必须为民众服务,为选民负责和为大众谋利;基于民主制度,一切都要公开,公平和公正,接受民众的问询,质疑和评论,就要拥有言论,出版和游行的自由,就要拥有推举,听证和罢免的权力,这是基于天下地上泰卦的原理,也是营造上下交流,社会和谐和经济繁荣的有效方式。民主制度的缺点就是决策过程很复杂,权力运行很低效,特别是领导者当权有期限,有权限和有法限,既不能长期掌权,也不能任意用权,更不能肆意滥权。在民主制度下,当领导是个辛苦的,寒酸的和卑微的角色,是个智慧,宽容和无私的人物,是个担当,负责和承压的角色;知道权力的责任和义务的,尧舜禹都会禅让,退让和谦让;不懂权力的责任和义务的,市井之间人人可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