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姐,挺爱旅游,但从来都是自己去,很少有人陪同,我觉得这有些“异类”,便问:“你出去玩都是自己一个人,不会觉得无聊吗?”
“……这,有什么无聊的呢?”在她眼中,仿佛我才是那个“异类”。
“你看啊,你出去想吐槽一下都没人听,多孤单啊!”
“并没有,我会把我的见闻都记到‘Travel Note’里,没事了就翻一下,从不会觉得无聊、孤单。而且,找一个跟你兴趣一致的人太难了,如果兴趣都不一样,出去玩都累得要死,出游的意义在哪呢?”
我恍悟。之前,每次出去我都会拉上好友,总会在“图书馆”和“动物园”两个目的地之间发生争执;好容易到了一个地方,我想做的是坐下来欣赏欣赏初绽的花、迷航的鸟,而好友呢,使劲拉着我要去看猴子……
曾经坐在亲戚朋友结婚、生小孩时的酒席上,女人之间的窃窃私语、男人之间的大肆欢笑、男女之间开的各种不堪入耳的玩笑都如同狼犬似的在耳边咆哮;女人堆中偶尔爆发出一阵爆笑,男人堆里充斥着各种觥筹的碰撞,语言的剑道在人情的决斗场上咄咄逼人,刀光夺目。这时,人们之间各种应付的话就如同一场约定俗成的、演得好极了的戏。
“我坐在风暴中心,四周却一片死静,这时,寂寞的感觉,像沙尘暴的漫天黑尘,以鬼魅的流动速度,细微地渗透地包围过来。”
每次坐在类似的酒场上,心里才慢慢理解了哈罗德孤身一人去找好友奎妮从不会觉得寂寞,倒是半途中那些无知者的加入才让他有了寂寞之感,也才慢慢理解了“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的意义。
前些天看了郝景芳的《孤独深处》,封面上,流线型的金属外壳,用铆钉连接,一块接一块,白色细斜体的书名“孤独深处”,确实给人以孤独之感。作者是这样解读题目的:科幻小说构想一个可能性的世界,人站在这个世界的边缘,最容易感觉到出世和异化,出离世界的感觉是最孤独的。
心理学上是这样解释孤独的:“孤”是自成世界的一种独处,孤独是一种完整的状态,所以,孤独者是自成世界、自成体系,表现出一种“圆融”的高贵,孤独者都是思想者,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是一种可以宽纳一切的精神状态,他面对的是真正的自己。
几米写:“守株待兔的第四天,我凝视远方,开始欣赏云朵的变幻。守株待兔的第十天,我学会分辨小鸟的叫声, 嗅闻不同花草的香气。守株待兔的第十七天,我可以从微风中感觉到蝴蝶的心情。守株待兔的第二十天,一群小兔对我微笑,送我一朵紫色的花,我们闲聊了好久,并互道晚安。”愿你每一种孤独都有归途——因为孤独深处,是幸福。
寂坐时,常想到晚明张岱。他写湖心亭:“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或许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