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场景,熟悉吗?这样的批评方式,亲爱的爸爸妈妈们,敬爱的老师们,你们熟悉吗?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更何况是认知能力有限的孩子们?只是面对问题,我们既不能熟视无睹,一笑而过,更不能暴跳如雷,挫伤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沟通,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呢?
一、场合佳
场景1:婚宴上,觥筹交错,欢声笑语,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中,突然“咔嚓”一声,传来一位母亲的怒吼:“让你好好坐着,别拿玻璃杯,偏不听,你看看---” 一桌子人尴尬的看着母子俩,小孩子瘪着嘴,泪眼花花的------
场景2:语文课上,老师正在深情描述桂林的美好山水,可是手机不合时宜的丁冬冬响起来。老师一怒之下:“给我滚出教室!”
如果可以眼神警告的话,现场解决,如果不能,则需将孩子带离人多的场合,给予自己和孩子冷静的时间,从而为进一步的沟通处理,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
二、音量低
越是生气,越是要降低音量!这样才能集中孩子的听力,给其回复的音量做好榜样!音量低下来,能拉回你的理智,能控制你的情绪,从而不使矛盾激化,给孩子自尊,让磁场稳定。降低音量不难,首先先深呼吸几下,缓下语速,“不好意思,大家好好吃啊!”或“大家先读一下课本第二段!”,慢慢释放你的怒火!
三、语调柔
说话的语调如果太尖锐,则会触发孩子叛逆的因子;如果太平淡,等于没说!孩子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严肃柔和的语调,如同太极,让浑身是“躁气”的孩子,无处着力,降下火来;让无意犯错的孩子有安全感,自我反省,主动改进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四、措辞当
切记在批评的时候,去掉反诘的语气和质问的措辞:“难道你看不见吗?你是不是没长耳朵呀?”这样的语气和措辞,除了显示你比孩子高明一点以外,于有效沟通没有任何帮助!同时,也不要使用此类威胁的言语,“再闹,我不要你啦!再闹,你就滚回老家去!真希望没生过你这样的臭崽子!再打架,把你送进公安局里!”等等发泄情绪的言语,因为小一点的孩子会真的相信,会很没有安全感,失去自我,努力做一个迎合大人的孩子!大一点的孩子会觉得很搞笑,我就这样,你看着办吧?
五、内容实
“你总是不听话,你老爱把脏乎乎的手指放在嘴里,你怎么总是丢三落四?”等等,这样的话,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强化孩子的坏习惯,而是在贬低孩子的人格和质疑他的能力,降低他的自我效能感。那么可想而知,孩子的反应要么压抑敷衍,要么关门谢绝沟通是多么的正常!所以不翻旧账,就事论事,冷静解释不良行为的后果,给孩子真诚回应做榜样。你可以这么做,如;“把手从嘴里拿出来吧,细菌都到肚里啦!” “把东西整理好,就不容易掉了哦!”
六、肢体语言来助攻
“能用肢体动作表达清楚态度的,绝不用语言。” 批评的最高境界就是:我啥都不说,你能感知我需要你表达你的遗憾和歉意,并答应从此改正。“啥也不说”——突显的就是肢体语言的魅力。
蹲下到可以和孩子的眼睛平视的程度,用真诚而又严肃眼神告诉他,你很介意他的不当言语或无理行为,你需要他get到他的行为是不受欢迎的。因为没有口头语言的输出,有点叛逆的孩子或歪理多的孩子就找不到切入点,只能将“我就是喜欢那么做”等话咽回到肚子里去,然后乖乖反省,提高认识,改善行为。
七、提前警示巧预防
巧用批评的艺术,还需要站在了解孩子的前提下,比如了解他们的认知风格和性格特征,这样才能在以上六种注意事项的帮助下,提前干预,从而取得沟通效果的最大化,避免不愉快批评的发生。例如可以预见到小孩子会砸坏玻璃杯,提前用眼神严肃警告。例如在孩子在上课想玩手机之前,帮其保管手机或提醒关机。
想要搭建亲子师生和谐沟通的桥梁,需要我们更新理念和认识,考虑孩子的自尊心,站在培养民主沟通、理性解决问题的孩子的高度上,巧用批评的艺术,做好理性智慧沟通的榜样。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成为民主和谐文明社会的实践者和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