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也看书,看后很容易就忘掉了。我很羡慕自己的爷爷,84岁高龄,没来过深圳,但是我说我住在深圳哪个地方,他居然都知道离我老家有多远(大致说出多少公里),大致在哪条主干道边上。因为他这辈子看过很多书,尤其对于地理方面,非常擅长,记忆超群,我一直以为是他记忆力好。但是当我看完奇特的一生,我有了个崇拜对象,那就是主人公柳比歇夫,而且也非常肯定的知道其实这些我崇拜的人不是智商超群,记忆不凡,只是他更懂的时间的秘诀,更有利的利用了自己的每分每秒在自己认为美好的事情上。
为什么读这本书
看《奇特的一生》,是最近在看《你一年的8760个小时》作者的推荐。后来再看李笑来的《时间的朋友》,再次推荐。忍不住立马在微信读书看完了。嗯,看完后的感受是:原来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对时间掌控得如此之好。另外,这是本好书,我要推荐给大家。
我不聪明,只是掌握了时间
柳比歇夫是苏联的科学家,他从26岁开始,一直到82岁逝世,这56年间一直坚持用自己的记录方法来记录他时间的开销。他这一生做了很多事情,在我们普通人看来都遥不可及,而他自己却仍然觉得远远不够。这本书中提到,柳比歇夫通过自己的时间记录法,甚至不需要看表,就能明确的感知时间。比如两次和作者的见面,作者亲身见证了他没有看表,但是最后在他的本子上能明确写出见面的时间以及时长。长久以来的记录,让他养成了过人的时间感知。书中对柳比歇夫的记录很详尽,概括下来,有以下几点:
1
感知时间,才能珍惜时间
柳比歇夫不需要手表,但是除了工作、休息、看报、散步等所有活动花费的时间,柳比歇夫都记录在日记中。通过记录他形成了独特的感知时间的方法,他能准确的估算出一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工作计划。我们一天也是24小时,但是我们从来不去记录。以我自己而言,我很怕记账,记账就能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哪些钱花在哪些地方。而时间也一样,一天24小时,当你每个时间段都记录下来,你会发现你自己哪些时间被浪费掉了,哪些时间是真正合理利用了。生活中拖延的时间,占了多少比例。时间是一样的,只是每个人对待时间的认真态度不一样,导致工作效率,工作产出大相径庭。柳比歇夫很早就意识到达成人生目标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所以他不断从生活中挖掘时间。一生忠于一个目标,他觉得自己特别幸福,时间感知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受益无穷。
2
公正评价,合理计划,让时间和工作和谐相处
柳比歇夫从来不抱怨自己没有时间,他说自己早就注意到,善于工作的人,时间总是够用的。他不期望赞扬,他学会了自己对自己做出公正的评价。他在1963年骄傲的记录下2006小时30分钟的工作记录,这是他的最高记录。平均每天工作5小时29分,而在战前,每天大约4小时40分。他清楚的了解这些数字背后的真正价值,他给自己规定了定额。而大部分人之所以觉得工作做不到,计划做不到,是因为计划的工作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比如一个文案需要花四小时,跑步前后准备加跑完需要2小时,工作中需要额外的沟通1小时等,一天能有效工作的时间就是4-5小时,而大部分人给自己定的任务,需要完成的时间远远超过自己预计的时间,导致自己的计划做不到,垂头丧气,干脆放弃。而柳比歇夫不仅能感知时间,也非常明确知道自己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每次定计划都给自己留足时间,让自己能从容完成。整因为他对时间的公正评价,对工作的合理计划,让他能游刃有余的完成工作,不再需要抱怨时间的不足。
3
通过时间记录,了解自己,超越自己
柳比歇夫通过记录时间,更深入得了解了自己。在他紧张的精神生活中,他崇敬的英雄、他喜爱的人、他的表率都在不断变换。仔细去考察这种变化,该是很有意思的事。对于柳比歇夫,任何时候都不能说他已经“成为”怎样一个人,他永远正在“逐步成为”怎样一个人。他并没有建树丰功伟绩,可他的建树比丰功伟绩更有意义--那就是过好自己的一生。他通过自己严格的时间记录,不但了解了自己,也超越了自己。柳比歇夫把一生中的特殊现象看成是自然现象,也许这确实是自然的理性生活。一个人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并使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非常有意义,同时又把它看作自然而然的现象,那是最为困难的一件事,然而他却做到了。
029
江琼感想
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大多数人做不到,而这也恰恰提醒我们成功的人与普通人之间的差别。即使做不到,我们也可以学习运用他管理时间的一些小方法,比如用好时间的下脚料,比如分类和记录常规事项的时间。虽然不能全盘吸收,总归有很多可按照自身特点,学为己用。这本书读起来不像小说,没有蜿蜒故事情节,也没有美妙的句子,有的只是平实的记录。正如作者所说,谈柳比歇夫的事,很想做到实事求是,又想写得生动,但这两个要求很难捏到一块儿。即使如此,如果对时间管理有诉求,读这本书一定有自己的感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