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冬至,先生出差,家里只有我和两个孩子。
其实我原本是不看日历的人,昨天婆婆提醒我说明天冬至,问我怎么办?是去买些饺子,还是自己包些。我当时就回说我自己包吧。所以,昨天就买了打好的馅放在冰箱里了。
今天早上婆婆又打电话问包饺子了,我说马上包。
虽然一样是来自农村,但是大概是由于婆婆家又偏南方些,所以有些仪式感,不管是端午,还是冬至,或者清明等等的一些不甚重要的节日,都要按照传统的规矩准备些食物。而我的老家,则一年到头好像只有中秋、春节两个节日。所以,妈妈没有就冬至给我打来任何的电话或者交待什么。
准备包饺子的时候,我还是给妈妈打了个电话,问她饺子是怎么包的。妈妈详细的给我做了介绍,条理步骤非常清楚,我想这是我喜欢问妈妈的原因,婆婆虽然很热心,但是说话常常的一大筐,让人记不住重点。
按照妈妈指示的,我先和面,和面的时候而搅拌边添水,到面盆里没有面粉的时候,再把所有的湿了面条一块揉,揉成光滑的面团就可以了。揉好面后放在盆里醒一会。然后开始拦馅。
因为孩子不喜欢生葱姜蒜,所以我把这样材料都剁碎了放在水里煮,水不要太多,一碗就好。煮开后先把水倒出来,然后再拿个纱布把锅里的葱姜蒜包起来挤水,把水都挤出来。之后往葱姜蒜水里放入盐、十三香、还有香油(忽然想起来,我忘了放香油了),搅拌均匀。这样,饺子馅就算拌好了。
下一步就是把面团拿出来,揉成长长的条状,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剂子,然后压扁,用擀面仗擀成薄薄的饺子皮。
这时候,饺子皮和饺子馅都就位了,就可以开始包了。
第一次全程自己弄,所以一开始,擀的皮特别大,包出来像个菜角,慢慢的找到诀窍,就包的正常大小了。
很快的,我就包了一锅排的饺子,看着一排排的饺子像整齐的士兵,我的心里感到十分的开心、自豪,其实这咱开心、自豪的感觉在和面的时候就有了,因为这是我四十年的人生中第一次和面,而且和的很棒,软硬适宜。我已经在心里计划下一次就可以计划包包子了。
饺子下好后,我让姑娘给门卫师傅送了一盘,希望有人能分享到我的喜悦。遗憾的是儿子不喜欢吃,不过姑娘觉得好吃,吃了一大盘。
总的来说,第一次包饺子还是非常成功的!
儿子很意外我竟然没有和过面,我说是的,因为以前有奶奶和姥姥,所以用不到我呀。果然在父母的面前,自己永远都是孩子的心态,只有自己独立担起家庭的担子和责任,才能意识到自己是个成年人了,而且是个中年人。
还给我一些感慨是有些事情真的不是会不会,能与不能,而是做与不做的区别。就像下饺子,回头看,我觉得真的很容易。但是第一次尝试前,我觉得好复杂、好麻烦。
我还想,如果先生在家,我们是不是大概率会买速冻的饺子吃,因为他可能会躺在床上,我可能心理不平衡也不想做;如果婆婆在,那就有可能是她做,但是一定不是我喜欢的口味。
传统的故事里真的蕴含着大大的智慧,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真是太精辟了。这和人的特征“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一样的。一个人没有盼头,什么事情都要自己亲力亲为,事情井井有条,且豪无怨言;两个的人时候一起合作,互相分工,也很和谐,当然,如果两个人里,有一个人不做,那估计两个人也没有水喝;三个人就涉及一个公平的问题,可能就会推诿,就会导致水不能及时的打来,三个人要承受没有水喝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