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人。
张衡是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被后人誉为“木圣”。
他是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他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01、出身名门,祖父才德俱佳
张衡的祖父张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称为圣童,曾把家传余财数百万让给他的侄子。
光武帝刘秀登基后,张堪被任命为蜀郡太守,随大司马吴汉讨伐割据益州的公孙述,立有大功。
其后又领兵抗击匈奴有功,被拜为渔阳太守。曾以数千骑兵击破匈奴来犯的一万骑兵。
此后在他的任期内匈奴再也没有敢来侵扰。他又教人民耕种,开稻田八千顷,人民由此致富。
所以,有民谣歌颂他说:“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张堪为官清廉,伐蜀时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对公孙述留下的堆积如山的珍宝毫无所取。
蜀郡号称天府,但张堪在奉调离蜀郡太守任时乘的是一辆破车,携带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02、自幼聪慧,名噪乡里
出生在名门望族中的张衡,从小就性格沉稳、品行高洁,和他的祖父有很多共同之处。
张衡的祖父张堪曾经担任蜀郡太守和渔阳,这使得张衡接受到了良好的童年教育。
少年时代的张衡,天资聪颖,非常喜爱读书,凡是能够到手的书籍,不论是经书,还是文史、自然科学,无不细细研读。
他对所读的书过目不忘,才思敏捷,很快就“通五经,贯六艺”名噪乡里。
其涉猎范围之广,理解程度之深,都远远超过周围的同龄人,在学馆里,张衡论年龄最小,论成绩却数他最优秀。
除了读书,这个沉稳的孩子还有一个特殊的爱好——观察星空。
每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之时,小张衡常坐在院里,痴痴地抬头仰望,一动不动.
那广阔浩渺的天宇,那幽静神秘的夜色,特别是那些镶嵌在墨蓝色夜幕上、宝石般晶莹闪烁的星星,引起了他很多奇妙的遐想!
渐渐地,张衡学会了辨认北斗星,明白了世界上还有那样一片神奇的天宇,他越发对那浩渺的夜空心驰神往了。
时光荏苒,在浩瀚的书海和有趣的观察实验之中,张衡不知不觉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
张衡知识渊博,在四里八乡享有很高的声誉。
03、少年游学,文学天赋极高
少年时张衡家道中落,生活逐渐陷入困顿,有时靠亲友接济方能度过难关。
但贫贱不改青云之志,张衡17岁时离开家乡,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历史古迹,调查民情风俗和社会经济情况。
少年张衡,身材挺拔,面目清秀,加之满腹才学,俨然是一个风度翩翩的英俊才子。
后来张衡又到首都洛阳,进入了当时学府的最高殿堂太学深造,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读尽了当世典籍。
张衡向一些有名望的学者请教,一面以文会友,结识了许多志向远大、学识渊博的年轻学子。
有擅长辞赋文学、弹琴吹笛的音乐家马融;有谦虚勤朴、名闻当世的贤士窦章;有学识渊博、潜研时务、豪侠英俊的青年崔瑗……
他们常在一起读书论文,指点江山,评论时政,研究学问。
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探讨问题范围之广、程度之深,都使人慨叹不已.
张衡兴趣广泛,自学《五经》,贯通了六艺的道理,而且还喜欢研究算学、天文、地理和机械制造等。
他绘画功夫也相当了得,传说他能够“用足做画”。
据唐代出版的《历代名画记》三卷载:“张衡做《地形图》,至唐犹存”,因此,他还是唐朝人眼中的“著名大画家”。
但在青年时期,张衡的志趣大半还在诗歌、辞赋、散文上。
他文学天赋极高,三甫作为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壮丽的山河、宏伟的秦汉古都给张衡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
激发了张衡这位青年才俊极大的创造热情,挥笔写下了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西京赋》。
“仰福帝居,阳曜阴藏。洪钟万钧,猛虡趪趪。负笋业而余怒,乃奋翅而腾骤。”
这是青春的豪情在飞扬;“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这是忧国的责任在激荡。
此作,与随后作于洛阳的《东京赋》并称《二京赋》,其极强的写实主义风格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在他的笔下,自己的家乡南阳更是“于显乐都,既丽且康,陪京之南,居汉之阳。
割周楚之丰壤,跨荆豫而为疆。体爽垲以闲敞,纷郁郁其难详”(张衡《南都赋》)。
从他对一草一木的详尽记述中,为我们生动地还原出了一座车水马龙,国泰民康,“宝利珍怪、金彩玉璞”的富饶南阳古城风貌。
张衡的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
《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的五言诗《同声歌》,突破了班固《咏诗》的局限,抒情性明显增强。
在五言诗的发展上具有重要地位。不过,张衡对诗歌发展的贡献,更主要的还是体现在七言诗上。
七言诗的起源虽然不晚于五言,但直到魏晋时,文人对七言体还存在着“体小而俗”的偏见。
整个东汉时期只有张衡写了一篇《四愁诗》。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
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
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
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
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至于这首诗的内容,主流的解释是张衡忧国忧民,以美人比喻君子,以路途艰险比拟小人,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等等。
我们不得不佩服张衡在诗歌创造上勇于探索的精神。
尽管他才高于世,却没有骄傲之情。平常从容淡泊,不喜欢与俗人相交。
04、和崔瑗相识相知
后来张衡到了东汉都城洛阳,在那儿,他进过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结识了后来著名的学者崔瑗,与他结为挚友。
那段日子里,意气风发的张衡和同龄的学者崔瑗一见如故。
崔瑗是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天文学家贾逵的学生,共同的爱好和志向让两个年轻人相见恨晚。
他们同榻而眠,出双入对,往往为一个问题探讨数日,竟至寝食皆忘。
张衡自幼就产生的对天文知识的巨大兴趣被点燃爆炸。
两个年轻人的这次短暂邂逅,使日后的历史上缺失了一位文坛大师,却增添了一位天文泰斗。
05、研究天文历法,发明地动仪
在世界科学史上的巨星,东汉的张衡(字平子,公元78-139年)是极其耀眼的一颗。
与古希腊托勒密、阿基米德等科学家相比,他在科学上的地位一点也不逊色。
他的好友崔瑗评价他是“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奇技伟艺,磊落焕炳。”
张衡擅长机械,特别用心于天文、阴阳、历算。
公元100年,32岁的张衡一改过去不入仕途的行为作风,依然应南阳太守鲍德的邀请投其门下做了“主薄”。
这是一份专管太守行政文书的差事,也许外人不会明白张衡此举“醉翁之意不在酒”。
他在延伸、探索和实践着与好友崔瑗的话题,致力于天文、阴阳和历算学问。
并静下心来反复研究西汉人杨雄著的《太玄经》,完成了他的医学专著《太玄经注》、《玄图》和数学专著《算罔论》。
《灵宪》是我国第一部重要的天文学理论著作,在书中,张衡全面阐述了天的生成和结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日月星辰的本质等问题。
并且第一次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古代天文学水平,使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张衡不但注意理论研究,而且注重实践,他曾亲自设计和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等。
(1)制作浑天仪
浑天仪相当于现在的天球仪,原是西汉时耿寿昌发明的。张衡对它作了改进,用来作为浑天说的演示仪器。
这种仪器可用于观测白天、夜晚天体的赤道坐标,同时也可以通过浑天仪测定黄道经纬度和地平坐标。
张衡所造的浑天仪主体是一个大铜球,和现在的天球仪类似。
上面有南北极、黄道、赤道、二十四节气、二十八星宿和日月等恒星。
在铜球相当于南、北极的地方,有一根可以旋转的轴。
球体外面还有两个圆环,其中通过南北极的圆环叫子午圈,另一个是表示地平线的地平圈。
铜球由西向东旋转之后,就可以看到刻在上面的星星升到地平圈之上,随着旋转向地平圈之下落去,正如天空中恒星东升西落的样子。
张衡浑天仪的伟大之处在于,他通过设计,用水力来转动铜球,并且使得铜球转动一周的速度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一样。
所以,当铜球转动起来后,人们在室内看着浑天仪,就能知道室外的夜空中哪颗星刚升起,哪颗星已经到了半空中,哪颗星就要落下去了。
(2)发明指南车
张衡制造的指南车利用机械原理和齿轮的传动作用,由一辆双轮独辕车组成。
车箱内用一种能自动离合的齿轮系统,车箱外壳上层置一木刻仙人,无论车子朝哪个方向转动,木人伸出的臂都指向南方。
(3)进京路上,发明记里鼓车
永初五年(111年),主政的太后邓绥以公车特征张衡进京,拜张衡为郎中,后升任太史令。
43岁的张衡携带自己制作出“浑天仪”的“科研成果”,风尘仆仆来到京城。
漫漫的进京之路沿途风光无限,坐在车上的张衡没有停下自己的思考。
几年前,他曾发明过一辆“指南车”,解决了乘车出行时辨认方向的问题,如今这项技术被上层社.会名流广泛地应用。
他现在想到的却是“如何能够准确地计算出车辆行驶的里程”呢?
张衡一边思考一边不时地让随从人员停下车子,又是比划又是测量。终于发明了记里鼓车。
记里鼓车又称记里车、大章车,中国古代用来记录车辆行过距离的马车,构造与指南车相似。
车有上下两层,每层各有木制机械人,手执木槌,下层木人打鼓,车每行一里路,敲鼓一下,上层机械人敲打铃铛,车每行十里,敲打铃铛一次。
(4)发明瑞轮荚
东都洛阳开放的环境和优厚的条件为张衡再创辉煌铺平了道路。
一个叫做“瑞轮”的机械计时装置很快问世,这就是后来“钟表”的前身。
瑞轮荚是张衡别出心裁创造的自动日历,它模仿神话中奇树蓂荚的特征,靠流水作用。
从每月初一开始,一天出现一片叶子,到满月出齐15片,然后每天再收起一片,到月末为止,循环开合
(4)发明地动仪
张衡真正投入最大精力的,还是他早就心仪已久的“地动仪”,他整天把自己封闭在小圈子里不能自拔,完全忘却了身外的世界。
直到有一天,好友崔瑗登门拜访时告诉张衡,现在朝野上下盛传张衡不务正业,妄食朝廷俸禄。
一向光明磊落的张衡似乎也感到了某种压力。
他叹息道:“子平虽不懂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但始终把‘体恤民情,爱民如子’视作己任,结果仍然遭人非议,世事难料啊。”
公元132年,在世人怪异的眼神和嘲讽的言词中,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诞生了。
地动仪也用铜制成,圆径八尺,顶盖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象装饰。
内部中间竖着一根粗大的柱子,柱的周围有8根横杆连接外面,安关闭发动之机。
外面有8条龙,龙头朝下,按8个方向排列,龙嘴里各衔着一个小铜球,下面蹲着8只张嘴的蟾蜍。
如某一方向发生地震,柱子就会倒向哪个方向的横杆,那个方向的龙嘴就吐出铜球,落到蟾蜍嘴里。
这样,人们就可以知道什么方向发生了地震。过试验,与所设制,符合如神,自从有书籍记载以来,是没有过的。
138年,地动仪准确地预测了发生在陇西的一次地震。
138年2月的一天,张衡的地动仪正对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按照张衡的设计,这就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
可是,那一天洛阳一点也没有地震的迹象,也没有听说附近有哪儿发生了地震。
因此,大伙儿议论纷纷,都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甚至有人说他有意造谣生事。
过了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大伙儿这才信服。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比欧洲的地震仪要早1700多年。
(5)发明自动起飞的木雕
此后张衡还发明了自动起飞的木雕。独飞木雕据说是一种模仿鸟类的滑翔翼飞行装置。
张衡制作的木鸟。这个木鸟不仅有翅膀,而且在鸟腹中有机关,借助机关和翅膀,一次起飞能飞行数里方才落地。
这也许是人类飞行器的最早记载,但是没有流传下来。
在数学方面,他算出了圆周率比10的平方根3.16多一点,著有《算罔论》
张衡同时也是个地理学家,他常常实地考察各地,每到一处都细细画下,其著作的地形图标注细致,测绘准确,一直流传到后世。
05、淡泊名利,从政为民
张衡除了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外,在那个年代,他还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
张衡虽然才华横溢,但他淡泊名利不热衷于做官,一开始拒绝朝廷征召。
汉和帝永元(89年-105年)年间,张衡因为才学过人被推举为孝廉,但他没有接受,公府几次征召也不到。
大将军邓骘欣赏张衡的才华,多次征召他,张衡都不应命。后来为了便于从事天文地理方面工作,他应征了。
永元十二年(100年),张衡应南阳太守鲍德之请,作了他的主簿,掌管文书工作。
在此期间写了《东京赋》和《西京赋》,一直流传到今天。
帝永初二年(108年)鲍德调离南阳后,张衡去职留在家乡,用了三年时间钻研哲学、数学、天文,积累了不少知识,声誉大振。
永初五年他再次到京城,担任郎中与尚书侍郎。汉代郎中这个职位有点像皇帝的秘书和顾问角色,
主要职能是跟随在皇帝身边,处理皇帝的各项杂事。张衡起初是被安排去整理历史典籍。
张衡提了一大堆让皇帝哭笑不得的建议——例如他认为光武帝刘秀在从属关系上算是更始皇帝的将领。
所以东汉的纪年应该再向前推几年,将更始皇帝即位的那年算作光武元年,那就很科学了。
提了几次这样的建议后,皇帝也逐渐认清了张衡的特长,于是就让他升官去做太史令。
但这个官职并不是去修史,而是掌管朝廷历法、天文观测、地理变迁等最贴近自然科学的工作。
元初二年(115年)起,曾两度担任太史令,前后凡14年,在天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张衡不慕当世的功名富贵,担任官职,往往多年都不得迁升。他曾作《应问》来表明自己的心迹。
当时,政事渐衰,宦官干政。张衡于是上疏陈事,劝谏顺帝。
在公元133年,张衡被皇上任命为侍中,专门负责为皇帝出谋划策,对国家事务提出意见。
据说当时顺帝曾经询问张衡自己最痛恨什么人,当时还有一众宦官站在身边,因为害怕张衡说自己的坏话,所以就用眼睛瞪着他。
而张衡虽然刚正,但是却懂得为官的变通之法,于是非常隐晦的回答了顺帝。
虽然这件事对于那些汉官来说是有惊无险,但是他们还是担心张衡以后会成为他们的祸害,所以就联手来诽谤张衡。
张衡常想着如何立身行事。认为吉凶祸福,幽暗深微,不易明白,于是作《思玄赋》,以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志。
永和元年(136年),张衡带着完全不同的感觉离开东都洛阳,到河间王刘政手下为相。
他对前来送行的崔瑗说:“属于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二人相看朦胧,洒泪而别。
刘政骄奢淫逸,不遵法纪;又有不少豪强之徒,纠集在一起做乱。
已近花甲之年的张衡到任后严整法纪,大力整治,打击豪强。
他暗中探得奸党名姓,将这些不法之徒绳之以法。他为政以清廉著称,受到了百姓的爱戴和敬仰。
任职三年后,张衡上书请求辞职归家,被征召拜为尚书。
06、与妻子相濡以沫,但膝下无子
张衡之妻名为魏兰,是他村子里的姑娘,两人从小青梅竹马。
她是一个贤惠能干的妻子,仰慕他的才华,支持理解张衡的发明创造,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让张衡无后顾之忧。
他们夫妻相濡以沫,琴瑟和谐,婚后育有一子,很不幸其子早夭,之后便再无一子。
但张衡对妻子不离不弃,没有娶妾室以续香火,妻子既愧疚又感激。在古代以子多为福,但张衡可谓凄凉。
公元139年,张衡上书朝廷请求“退休”,却被朝廷降级后召进京城,“一代科圣”张衡就此郁郁而终,享年六十二岁。
遵照张衡遗嘱,他的遗体被运回老家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以南的小石桥村安葬,十里八乡的亲友们都自发地前来吊祭,场面甚是壮观。
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张衡因算学方面的成就被北宋追封为西鄂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