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律的人有多可怕?从读书分析一个人背后的自律
当一个人每天坚持做一件小事情一个小时或者半小时。一个月后或者两个月后到底有多少变化。
我们说个大家想行动却迟迟未动的例子:一个月里每天坚持做三十个俯卧撑,中间休息两分钟,每天做三组,一个月后会有什么变化。
再说个我们并没有去做的,假如我们一个月里每天坚持阅读,一小时也好,两小时也行,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同时写出读书心得,坚持一个月后会有什么变化。
自律变得自信
这些问题都和自律有着必不可少的关系,且看自律长什么样。
自律不是摆脱拖延,拖延指的更多是一件事情你早晚要做,有了拖延你的执行力将更加缓慢,做这件事的进程也非常慢,所以拖延不是懒着不去做,而是一拖再拖,实在拖不过去再去做的一种无奈的进程。
然而自律就不一样了,自律是持续做一件事情,而且有特定的时间,井然有序的安排。比如说一份清单,早上的每个时间段干什么,中午的每个时间段干什么,晚上干什么,一天的大小事情按照清单来完成,这样做,一是有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二是有心中踏实没有虚度光阴的真实感。
所以,自律是一件小事,关键在于你能坚持多久,并在坚持过程中是否会引进新的方式促进自己的自律行为,让这件行为变得高效且有价值。
一件事可以坚持多久
很多人的一天行程安排并不是满格,我们作为很多人中的一份子,既然做不到满格,那至少在一件事情上要持续且专注地去做,这件事就是阅读。
阅读就是一件持续做且有价值的事情,事虽小,但也得每天花几个小时来读书,读书不需要特定时间,但需要你持之以恒的自律,就像吃饭一样,每次吃饭完,就要想起读书。要把饭后散步稍微转换一下变成“饭后看书,书后健身”。
先看看读书跟自律的关系。
自律是如何跟读书挂上钩的:
自律是一件持续要做的事情。
读书也是一件要持续做的事情。
只不过自律是持续的表现,而真正有意义的过程是阅读。
鲁迅先生对读书的态度是“随便翻翻”,这四个字隐约透露着一股自律的气息,“随便”一词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只要有时间就去读,只要有书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看;而“翻翻”一词则透露出博览群书,没有对书籍的限制,只要你有书籍,都可以拿来读,所谓“读,好过不读,有书读,好过没书读”。
鲁迅先生用“随便翻翻”跟别人眼中所谓自律挂上钩,这一挂便是一辈子。所以,一件事情只有我们认真对待了,这件事反过来才会认真对待你。
随便翻翻
对待读书这件事,先不考虑跟自律有没有什么关系,首先要考虑的是读书这件事,把一件事搞清楚好过同时搞两件事。一边是自律,一边是读书,舍谁取谁,还是都取都舍,要记住,此时我们做的不是选择,而是先考虑那个后考虑那个,选择只能是选择一个,剩下的直接不选。
而考虑则是:先考虑读书后考虑自律,因为只有你开始行动才可以跟自律挂钩,而不是每天喊着自律的口号,什么都不做。
每天读书一个小时,坚持一个月,在读的过程中还要记笔记,关于读书方法,读书笔记不在此赘述了,重点是在你读书的这一个月里,会有人关注你,近则家人,远则隔壁邻居,他们和你的密切接触会观察到你的一举一动,在潜移默化的脑海中,在这些人脑海会留下一种印象便是:我家谁谁每天都会读书,起初我还叨扰几句,后面就不管了。我们邻居有个人天天读书,我都发现快一个月了。
记住,这些话不是对你的评价,也不是对你读书的肯定,而是你对别人的影响,在别人的交流世界里有一天遇到读书的话题时,他们会想到你。
有了这些,才有了别人口中的那个人怎么那么自律,每天都在读书。但最终我们不是为了讨到别人口中的自律,而是自己实实在在的自律。
不要把自律想的那么可怕,一想到自律就感觉是每天必须做,而且一天不落,自律不该是这样的,自律该是一件长期且专注地事情,只要每天去做,万一没时间去做,我们有时间可以补上,这不就是好的自律吗?
所以,到这,我们明白自律跟读书的关系是:读书先行,自律紧随其后,读书是行动,自律是行动背后的表现。
持续读书
让读书持续,让自律紧随其后:
在看怎么让读书持续之前,我们来看一段小故事:
在《品格之路》这本书中有一段故事我们可以好好思考一下,这本书说到艾森豪威尔自律的行为是如何养成的。他的这种品行和他父亲跟家庭有着极大的联系,我们知道艾森豪威尔的父亲是德国移民的后裔,他的父亲保留了很多德国人的品行,其中就包括了自律。
艾森豪威尔的父亲是一个小业主,破过产,因此他做事非常谨慎,他因为担心破产后会让生活过不下去,因此凡是在他公司工作的员工,在发薪水时,每个人必须将每月10%的工资存起来。
因为每月必须存钱,艾森豪威尔的父亲就是靠这样严格的自律,让自己的家庭过上一份体面的生活,也让生活有了保障。存钱这件事不难,但是每年每月甚至长期去存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困难在于我们不知道中途会发生什么。
由于艾森豪威尔父亲这样的严格自律,让艾森豪威尔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军人,后来还当上了美国总统。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自律会影响另一个人,所以说读书不仅让自己变得自律起来,也可以影响身边的其他人。
影响更多人
关于读书是如何影响别人的,我们可以看看樊登老师创办的樊登读书会,通过讲书让更多人爱上阅读,爱上读书。
讲书是一个人给你转述书中的重点内容,由于某本书的内容打动了你,本不爱读书的你爱上了读第一本书,都说万事开头难,第一本书的开头,或许就是下面很多本书的开始。
再看看樊登老师一年的阅读目标是52本书,一周一本书,这相对一天一本书甚至几个小时一本书来说,一周一本可谓是深入阅读了。
52本书,一本接着一本,一周接着一周,事情的持续连接,时间的连接等于组成了自律的强化。再看樊登老师的讲书:
讲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不是人人都能讲出来,就是人人能讲,也未必能讲清楚一本书,讲清楚一本书非常考验一个人的提炼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还有一个重要的能力是持续阅读,持续阅读一则可以博览群书,博览群书是为了提供更多的角度去理解一本书;二则可以融会贯通,融会贯通是为了提供更多有信息、有用的内容。
所以,让自律紧随其后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持续阅读,持续阅读不仅可以博览群书,而且在时间的长河中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说给朋友、家人听,从而影响更多人,也让自律变得持续起来。
所以,看了这么多,我们发现自律始终跟随着你做的事情,你做的事情持续时间长,自律的持续时间也就越长,反之就会越短。
路漫漫,需要持续
阅读从立下读书的目标开始,自律从阅读的过程开始。
对于阅读我们要做的是,读一本书,写一份读书笔记,再来一份读书复盘,再来一个归类,让自律变得持续且完美起来。
一本书,我们刚开始是这样的,读完放一边;到了阅读的第二阶段,边读边做笔记;到了阅读的第三阶段,我们可以是读书、做笔记最后再来一遍复盘再加个归类,复盘是为了更深层次理解书中内容,同时复盘也是自律的一种,归类是为了让书籍分门别类,让书籍找到归属,在你脑海中书籍可以归类到你认为该去的地方,归类好了,在你脑海中的影响也就越强烈,到提取知识的时候更加便捷、更加准确。
这就是一个闭环的过程:自律——读书——做笔记——复盘——归类——提取知识——自律。
这样一个过程从自律开始到自律结束,又从自律循环开始,这就是我们从读书背后分析出来的自律,其实每件事情都是这么一个过程,不管健身,还是上面提到的存钱,先要开始,然后在途中会遇到问题,然后寻找方法,再去解决问题,然后自己总结自己的方法,找到更好、更便捷的方法,然后这样周而复始去运行,也会形成一个自律的闭环。
所以自律是从“做”开始,而不是从“说”开始,就像闻一多先生所说的: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