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评论写作的论证与结构 P331——P350
这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
一、跳出道德判断陷阱,扔评论有话可讲
二、善用案例,避免一条新闻扛到底
三、吸取俞敏洪教训,避免案例中的反向论证
四、论证需要学会呼应,用呼应提高论证黏度
五、论证不能扯得太远,善用典型论据
六、在抽象与形象的阶梯上游刃有余
七、逻辑链条千万不能超过三个层次
总结与体会:
1. 很多评论初学者都认为,评论(包括普通写作)没啥话可说,找到一个论点之后,几句话就能讲完,然后呢?就没啥好说了,接着就是憋、编和挤,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问题出在哪里呢?——“之所以一两段就把全篇意思讲完了,就是因为他们在头两段文字下判断太多了,以至于后面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
比如,我们每天上班,工作的内容都一样,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工作的一天”。这时候该怎么写呢?没有思考的人,一般会说,“天天检查产品质量,这有什么好写的。”据此,这种人一般是不善于写文章的,写出来的文章也是简单枯燥,没有什么内容。一般思考的人会说,“今天我忙死了,上午检查到A组产品有问题,当时向当班负责人反映了问题,下午又看到B组一个员工粗心大意,组装产品时竟然把正反面方向搞错了,坏了很多货。”据此,这种人是能够写出一篇较好的文章,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他经过思考之后想到的,能够把一天里发生的几件主要事情讲述出来,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更进一步思考的人,则会说“今天上午检查到A组产品有问题,立马向当班负责人反映问题,并要求他立即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后再生产,不然会出现很多不良产品,这个问题前几天我就反映过,今天又发生了,这样不行,一定要全面杜绝问题再发生;下午又看见B组一个员工粗心大意,组装产品时竟然把正反面方向搞错了,坏了很多货,立马向当班负责人反映,要求负责人对员工教育,并重新对他们进行培训。晚上他又把这几天发生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写出总结报告,准备向公司报告。”这种人一定善于写文章,能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
这就是思考的区别,经过思考之后,你就能够提出许多问题,这样就解决了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写不下去的问题。
2. 避免评论在论证上的“两张皮”,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于,不能陷入抽象的概念游戏中,既要能够从事实上升到抽象逻辑的道理,又要能够从抽象的道理还原到鲜活的事实。从事实进入道理,再从道理回到事实,这才是好的评论。
从新闻由头引出论点后,这个论点就是我们从新闻(事实)内涵中得出的判断或结论,进而就要围绕这个判断进行原因分析,也就是讲道理,这个道理必须要贴紧事实展开论述,不能脱离事实而发散分析。反过来说,道理讲完了又必须回到事实中来,事实就能够很好地确证道理的正确。讲道理、摆事实就是要紧密联系在一起,更有说服力。
3. 评论的论证一个重要的原则——逻辑链条千万不能长,层次不能太多。如果链条或回路太长的话,读者就跟不上你的思维,并且没有耐心;而且在推理的过程中,会出现漏洞,观点绕来绕去,逻辑线拉得太长,观点容易扯着。最有效的论证,总是试着得出最简单明了的结论。单一确定的结论总是最好的,而见要论证通常只有一个主题或一条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