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 之 认知流派
偶尔读到一位同仁的作品,关于一个成功的教育案例,用的是教师的示弱。就这个学生的个例来说,老师的示弱与他的行为匹配,所以有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配对,关键看老师是否从人格层面把握得住。
我很喜欢这类学生,有力量,基本上用了匹配的方法很快就上道,最难搞定的是没力量又推不动的,那种焦虑对于老师来说更有挑战.
那么如果学生违纪,他到底在想什么呢?认知流派凯利的 个人建构论 可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学生都像科学家一样,先假设,再求证,然后被证实或拒绝假设重新假设.。对于违纪这件事,以高中学生早上迟到为例,有可能的情况是,常迟到者的建构是多睡几分钟会很舒服,不迟到者的建构可能是多睡几分钟是懒惰.常迟到者的建构可能是早起去读书没什么用,老师也不一定这么早到,不迟到者的建构可能是早起读书是理所当然成绩才会提高,老师会认可. 用个人建构论来解释人格,人格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学生解释世界的不同方式.此时我会想到 自我的认知表征,即自我图示. 一个学生的自我图示中除了最核心的基本信息,很重要的还有他的独特特征.可能该迟到学生的自我图示中的独特特征是自由,在另一个学生的自我图示中是勤奋.
违纪学生,假设他是经常的故意违纪,那么在他的自我图示中他很会组织和加工这类信息,即可能这个违纪对于他来说是有需要的,这部分让他的同一性得到统一,这个同一性的内核不一定会与学校教育甚至老师层面的要求相符。那些个违纪的图示怎么来的呢?也许偶然间违纪了,被惩罚,负强化了,更多的产生这类行为,循环几次,形成违纪图示。也许违纪后被关注被正强化了,或者他学习到的违纪行为. 总之这个图示于他有用,很多时候来不及经过意识思考,他就违纪了。
对于这种经常违纪的学生我们运用认知流派可以做些什么呢?
有可能我们可以在学生的自我不一致的时机,应用认知行为疗法,让学生认识到不恰当的思维方式,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取代.如学生违纪的在别人眼里我很厉害 的信念,就可以想办法用 我很有力量,不违纪我也可以显示出自己的力量 来取代.这样学生的实际自我,理想自我,应该的自我就能在这类情境中统一.
对于冲动攻击的学生可以用理性情绪疗法. 情绪结果与诱发情境中间被忽略的非理性观念一旦被他自己意识到,行为就可能发生改变。
这两种技术的前提都是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受力,看到学生的人格层面的独特特征,理解并接纳,而非把自己的信念强加给学生,然后才有行为改变的可能,否则不仅是南辕北辙,只怕给学生留下创伤,甚至给自己也带来伤害.
我在班主任实际工作中的一点心得是 方法要多样而灵活,需要强硬的时候一点也不必退让。好的教师是父母亲同体的,严厉又讲理的父亲对学生来说是最可敬畏的,需要母亲时又是温和怀抱的依赖,最放心的摇篮。角色可能随情境变化,又有不变的部分让学生有方向。认知流派是其中一种,不必拘泥哪个流派哪种技术,有效的就是好的.
我不把自己从事的心理学职业者看成一种 呼唤. 如果我们选择倾听,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呼唤. 那就是我让自己投入其中并始终追求的东西. 凯利如是说。聂老师说,教育需要的不是教育. 而我在思考,在当下的教育体制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倾听各类各形各色各种形式的呼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