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大问题,做小事情”,从细节处思考,也可以慢慢回应那个大问题,找到那个大问题的答案。
生命叙事,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可以深度挖掘并开花结果的。
写作需要以生活化打底,也需要以工具性的表达,对他人有借鉴价值。
01
第二天开场,师父点评昨天的作业,他说到:严肃不是装出来的,是长出来的。我发现我自己在陌生人面前,是不苟言笑的,曾经有人用“高冷”来形容我。也许,还是因为某种自卑或者不自信藏在心里,才会让自己在陌生人面前封闭起来。
我也曾问过晓霞院长:“你怎么记得那么多童年的事情啊?”她说:“就是不断去回溯,回溯。”我的童年是快乐的,但真要我写出什么来,估计也就那么三五件事,且还不能达到一定的价值升华。
02
现场绽放的玫瑰花,这花是一位上海的学员带来的。她说之前一直养在冰箱里,因为夏天温度太高了,花儿很容易蔫了。从家到学习的地方,坐一个半小时的地铁,想让这几朵玫瑰花把它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绽放在写作研修班。这个愿望,可以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写作班得到绽放。
03
一位老师两年前报名了写作班,也就是在第7期报名,直到第15期,她才得以到现场使用这个费用。主办方多次说:“你来不了,就把费用退给你吧。”她说:“不急,我会来学习的。”于是,这次她来了。一份保存两年的学习期待,是一种美好的,这份期待,是自己给自己的。我们也不妨给自己有计划的安排一些期待。
04
上午,江苏的彭峰校长分享六年出版了8本书的秘密:他把自己每天的上课拿来做案例研究,这些案例研究不是写实录,而是用课堂记忆来进行。他找到了他的深井,并一直持续地挖下去,也做得很有品,这条路并不拥挤,只要你愿意将冷板凳坐热,也是可行的。
05
下午的课程,是文质老师的主场。他分享的题目是《在生活化写作与工具性写作之间》,这个题目和写作班举办地点——“在之间”很契合。当然,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在一个区间,只是这个区间,由自己决定,由自己的见识与阅历决定。仍然记录下文质老师的金句:
(1)“我在”与一切“在我”:“小世界”中的千姿百态。
(2)举手发言,到最后就会只剩下那些优秀的学生,课堂应该允许想发言就发言。
(3)日记体、流水账、札记本,一切关联具体的生活。
(4)快的写作更多关联自己的情绪与经历。在速度里面克服更多的恐惧与纠结。慢的写作就是深思熟虑,字斟句酌,反复思量。快是基本功,慢是沉淀。
(5)大多数人通过反复操练,长成了一棵矮树或一个灌木丛。原因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没有提升见识。见识有时比学识更重要。
(6)写作很容易在舒适圈里,交流通常都在恒温圈。每次表达都应想着能不能更丰富,这不是技巧类的,可以在理解力上可以突破。
(7)从思维的散步到思维的驻足。需要停顿,需要专注,需要剥洋葱时再剥一层。从“张三点”到“张三丰”,提炼得更加丰富。
(8)从有意识的聚焦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变生活叙事为行动研究。
(9)不要想着只写一本书,你又不是曹雪芹。
(10)用“目的论”引领自己的写作生涯。“秉性”会随着“目的论”而改变。
(11)一定要浇灌一颗属于自己的树。把人生“变小”,眼光“变深”,目标“变现”。
06
最近,圈里关于教育写作的话题很多,各路专家大咖也在讲这个主题。
在我看来,如果我们把教育写作当做我们的必修课,每天或者每周都有一个言说的时候,不管是口头的表达,还是书面的表达,都是非常有用的。所以,如果写作成为一个习惯,就会成为我们的信念。
人,一旦有了这样的信念,每天的思想便是澄明的,也就会通透一些吧。
用文质老师的每天8分钟的“文质说”来举例,就相当具有说服力。
所以在生活性写作与工具性写作之间,有一个习惯性写作,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