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完夫妻训练营之后,紧接着又参加了父母训练营,还是这几位老师,还是讲得一如既往的专业,让我学了之后又受益不少。
老师指出亲子间的沟通是两个人之间信号传递与反馈的过程,说给对方听,听了有反馈,有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包括肢体、语言、感官的信息。沟通是把各自的想法、感受、观点、态度、需求等彼此交流的过程,是父母了解孩子、引导孩子的过程,也是孩子学习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与别人建立关系的过程。
但是,不少家庭亲子间沟通存在着很大问题,父母习惯于运用单项指令和要求对待孩子,“赶快起床刷牙洗脸”“赶快做作业”“今天几点去哪里参加培训班”“今天必须把作业做完”“赶快上床睡觉”……家长命令孩子,也希望孩子用态度和行为来反馈自己的指令和要求,也仅用孩子听不听话来判断孩子行为,但老师指出,这个不是沟通,这只是指令,这是父母常常在表达自己的期待、要求、标准,是成人需求的一种反映,孩子虽然有时可以,也愿意满足父母的需求,用行动来回应父母,但有时候孩子在理解、能力、或身体、情绪状态方面,没有办法满足父母的需求,父母不理解孩子,只是一味要求,就会带来反抗,以及亲子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除了指令和要求,父母还会带着情绪与孩子对话,情绪好的时候能好好说话,情绪不好时,对孩子就会没有缘由地批评、指责,父母的语言方式造成了孩子内心的伤害,带来关系的冲突。
例如父母上班很累了,回家看到孩子吵闹,不由分说就对孩子一顿骂,孩子不服气顶嘴了一句,父母上手就打,孩子不仅肢体上受了伤害,而且心灵上对父母有了隔阂。又如,孩子考试没考好,本来心里挺难受的了,回家父母看了分数,就对孩子一顿数落,你就是笨,就是没出息,就是比不上谁谁谁,我怎么生了你这个没用的。再如,孩子之间吵架了,父母没有耐心倾听孩子吵架的缘由,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不感受孩子的情绪,用审判官的口吻粗暴处理孩子们的纠纷,“做大的不肯让小的,怎么做大的?”“只会吵吵吵,没一天清净的,要你们有何用!”
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家庭觉得孩子叛逆、越来越不听父母话、越来越难管的原因,沟通出了问题,父母觉得孩子不顺着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做,而孩子觉得父母难以理解自己,不可理喻,彼此之间的矛盾就越拉越大,即使是亲子之间,却搞得比陌生人都不如。
在沟通中,如果孩子出现“寻求关注、争夺权利、寻求报复、自暴自弃”的行为,运用发脾气、吵闹、对抗的方式与家长对话,说明是父母长期忽略、忽视孩子的感受、需求、想法的结果,孩子也从这种关系中学不到关心别人、倾听别人、同理别人,久而久之就发展出“自我中心”的个性。
当孩子不愿说话,不和家长沟通时,孩子可能已经断开与父母的链接,父母需要反思,自己的亲子沟通哪里出现了问题。
好的沟通,需要父母放下大人的要求,从孩子的角度去耐心倾听、提问、商量,并给予帮助,真正了解孩子时,孩子也会同样的方式去聆听你,向你提问,和你商量,愿意帮助你,同时也会想要了解你。其实透过亲子沟通,孩子学习与最亲密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模式,也帮助孩子与身边的人,如老师、同学建立好的关系,将来进入社会,也能与社会上的人建立良好关系。
听完老师所讲的,学员田野立刻认识到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总是命令式的,因为孩子主要是自己带的,父亲工作忙也很少回来,她总是把他当小孩子,孩子也总是来惹自己,让自己很生气。
学员家有熊宝也认识到自己很强势,总是吼孩子,老公觉得她不应该吼,但是也不知道怎么管,也很少管,让老大在学校多喝水,但是说了不止一百多遍了,孩子总是忘记。老大和老二之间总是发生争吵,明明东西买的双份的,小的就是要去抢大的,大的就是不肯让小的,小的就哭闹,老人就说大的怎么不让小的,小的就更哭闹,搞得大人真是心烦。
我也认识到自己也是指令式的父母,从小就是不停地催孩子,因为我们两人都是做老师的,见到太多优秀的孩子,所以看自己孩子看到更多的是缺点和问题,很少肯定夸奖自己孩子,碰到孩子考试考得不好,或者发生什么事,总是语重心长地给孩子讲道理,从来没有顾及孩子的感受,以至于孩子与我们的关系不亲近,他有事情宁愿和同学讲,也不和我们父母讲。
听完我们说的,老师指出田野的孩子应该多与爸爸链接,要让孩子像男子汉,不做这样故意惹妈妈的行为,就要与爸爸在一起,模仿爸爸,做男人的事情。
老师又询问家有熊宝的孩子,小的老耍赖,父母有没有肯定他的情绪,如抓住宝宝手,问他为什么这么伤心?当宝宝说哥哥不把玩具给我时,父母可以反问他,那个玩具是谁的?在幼儿园里,如果宝宝看中别人的玩具就去拿,别人会不会给?当宝宝说不会时,父母就肯定道,这是哥哥的玩具,哥哥也会和别人一样不同意给你玩。
然后再问他,那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能不能去跟哥哥商量一下,问问哥哥,“哥哥,你能不能把玩具给我玩一玩?”如果哥哥说“不给”,鼓励宝宝再想想办法,能不能用自己的玩具或者好吃的跟哥哥换,哥哥现在很生气,等哥哥不生气了,再去试试看。老师说,通过这样的处理,宝宝下次就会想办法,而不是哭闹,给他选择,一起去面对。对哥哥,也可以问问,弟弟这么做,你有什么想法,是不是觉得很生气,很不公平,那弟弟用什么方式你愿意分享?下次就引导弟弟这么做,找到他们两个之间的平衡点,哥哥的内心觉得被妈妈看见了,他就舒服了。有耐心地引导几次,兄弟俩就会学会正确互动了。
孩子只要被看见了,被关注了,他们也就学会处理与别人的冲突矛盾,这是一个很好的搭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