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的墙》是我2月准备阅读分享的一本书。其实这本书我很久之前就看过,这次重新复读了一遍。
那个时候是刚毕业,还处于一个青涩的阶段,现在已为人母,有了阅历,有了工作经验,再重新去看这一本书,又带给我不同的感受。
比较遗憾的是,在我需要做阅读分享的时候,这本书还没有看完。
目前刚看完了第一章,我想聊一聊关于恐惧这个话题。
其实我们每一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每个年龄阶段都有不一样的恐惧,小时候我们担心成绩考不好怎么办?挨了老师的批评怎么办?工作之后,我们害怕工作出错,怎么办?领导不欣赏怎么办?有了孩子之后,我们害怕没有能力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条件怎么办?父母生病,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我们无力医治怎么办?
我们已经过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年纪,似乎每一个时段我们都是忧心重重,担心着现在和未来。
但是恐惧也不全是坏事情,我们是从老祖先的潜意识那里获得了这些记忆,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他们需要这些危机意识来保护自己。
所以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只是或多或少而已。
古典给我们分享了许多远离恐惧的一些方法。
第一、做一个恐惧保险箱,就是将我们所有的恐惧的事情写在一张纸上,能写多详细就写多详细,一直想写到我们想不出来为止,然后找到安全的地方来存放。
第二、就是做一个成功日志,成功日志是启动我们自信心的一种方法,其实就是将我们做成功的事情全部记录在内。然后每天坚持去做这件事情。
就是让我们体会到自己有多厉害多牛,建立自信的基础就是相信自己,而这种建立自信的方法就是先给自己每天设定一些小的目标,当我们每一天都能完成,每天都做到的时候,内心就会带来很大的成就感。
第三、是直面恐惧,触底反弹。
这里讲的是消除恐惧的最后一招,也是最有效的一招,就是找到我们的恐惧底线,然后去面对它。
有一本书《面对恐惧,从容面对》中有提到恐惧,分三个层次:
第1个层次是恐惧事情本身。
第2个层次是害怕失去背后的价值。
第3个层次也就是真正的恐惧,是你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个失去。
书中有举这样的一个例子。比如很多人害怕演讲,那这是第1个层次,害怕事情本身,第2个层次就是,你发现自己真正害怕的不是公众演讲,而是怕讲砸。第3个层次真正令人恐惧的,而是自己没有能没有能力去面对讲砸的状况。
请先想一下,你每次恐惧的究竟是属于哪个层次?
结合自身,我想做一下简单的自我剖析。
我之前曾在自己的文章里面提过自己是赤面恐惧症(不了解的,自行百度吧)。
作为一个赤面恐惧者,其实最恐惧的事情是害怕自己脸红,而不是害怕我去做这件事情的本身。
我害怕的是我脸红被别人看到我脸红,或者会带来异样的眼光。
而现在我突然意识到,我内心深处的恐惧是我真的脸红了,自己没有能力去面对脸红这件事情的结果。
而每天让我沮丧的不是我做工作事情的本身,而是我产生这种恐惧,随之而来脸红之后,那种糟糕的体验。
我想反问一句自己,他们看到你脸红又会怎么样呢?其实别人不会太在意,而恰恰只有自己更在意,在意到窘迫的想逃避起来,一次又一次加深自己的恐惧状态。
古典老师说恐惧就是一个懦夫,当你触及他的底线,接受事情最坏的结果,然后准备和他大干一场的时候,他早就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
它在告诉我们,背对恐惧最可怕,当你把脸转向他准备作战的时候,他不过是一个纸老虎,便会烟消云散。
我现在也了解了自己的现状,其实就是没有办法去接纳这个脸红的状态,或者这样一个不够优秀的自己。
其实我尝试过很多次,都以失败告终。
现在我对自己只有两个要求:
第一、出现脸红的状态时,什么都不要去想,专注于沟通事情本身。
第二、出现这种状态时,更要直视别人的眼睛,不能让人觉得心虚。
那么我还需要考虑的是,两个触底反弹的问题:
1、如果我再次失败了,别人看到我这种状态,我该怎么办?
2、既然这样,那我为什么不去做呢?
我觉得今天看的这一节内容,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希望未来我能直面恐惧,我能摘掉盖在头上的那一顶羞愧的帽子,我知道我需要时间,成长是需要时间的。
既然已经如此,再长一些也没有关系。
在我的内心看来,是上天给了我与别人不一样的色彩,他给了我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起点,也许正等待着我绝地反击炸出不一样的花来。
我想我是与别人不一样的,这一点就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