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翻阅了余秋雨《文化苦旅》,一路跟随他的文化记忆,进行了一场场文化之旅。中途,有些地方感觉枯燥,因此没有继续阅读。今天闲来无事,随意地翻目录,看到一章《报愧山西》,作为山西人得瞧一瞧。
开篇,余先生讲诉了19世纪乃至很长时间,最富有的省份:山西。他很讶异,其实我也是。他举了各种实例,捐款等等,充分说明了山西的财力。那么财力从何而来,必定有产业支持吧。
今天,提及山西很多人会脱口而出“煤老板”;过去,提及山西很多人会唱出这首悲凄的地方民歌《走西口》。
清朝年间,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发,特别在平遥,祁县一带,百姓生活困苦,潦倒不堪。生计,怎么办呢?正如,《文化苦旅》中写到的:他们没有蝇营狗苟,没有得过且过,没有抢掠造反。他们将迷茫的眼光转向了关口外,通往了一条心酸但是气势恢宏的走西口之路。之后,日升昌,乔家大院,票号,各地烙着浓浓的晋商印记。对于,晋商的商业版图,获取的成功。我更钦佩他们当时走西口迈出第一步的勇气与胆识。这一点很触动我,在我脑袋中现在的山西人是畏手畏脚,不敢为人先的。走西口中,哇!看到了原来山西人可以这样:有冲劲,敢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清朝山西百姓面临的生计状况与现在山西面临经济下行压力有相似之处,在困局之中的山西,如何抉择?埋首等待还是“走西口”呢?
困顿的山西,应该多琢磨“走西口”那些事。过去山西因煤致富,现在因煤致命。我认为:首先缺乏清朝时期山西人敢闯,敢拼,敢为人先的勇气。其次,煤迷。清朝晋商也不是依靠煤炭产业发家致富的,因此为煤所困绝不是理由,为什么总盯着煤不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