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
意思是: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跳入死地的,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太在意自己是否能自生,有意延长生命的长度,一心想着保养肉体,延长寿命,强生恶死之心太重,反促死之。
《学经》说:
生死之间,有八字之机:生生、生长、生收、生藏,此八机者。轮回如四季,以其不自生,而得其生,以其唯自生,而得其死,其生之强大,其死亦颓然,其生之悠然,其以死为变,易而生之。
生与死之间,有“生生、生长、生收、生藏”的不同时机。这就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个季节的特点。不有意增加自己生命的长度,从而得到生命的延长,如果一心想着自生,反而会导致死亡,生的有多强大,死亡就有多颓然,悠悠然而得生机,一旦改变态度就会走向死亡,简单的方式才有生机。
出生入死,犹如草荣木枯,其生则悠然,其死则忽焉,非其死忽焉,乃生之不察,徙之失善,同之失和,居之失脉。何以故?
人的生死就像草木的荣枯一样,出生的时候悠悠然,死亡的时候很突然。其实,并不是很突然就死亡了,而是生长的时候不懂明察,行为缺乏和善,只为统一而失去内在和谐,处于不合规律之地。
一、生之不察
生之不察者,或恶死,或利障,或私而成妄,草木者,其死愈近,其衰愈明;人则反矣,其衰显微,其饰亦至,使其衰不现,以致心安,其死愈近,则其生机愈显矣,重饰轻因,乃生之不察。
生长时候不懂得明察,也许会厌恶死亡,也许会因利产生障碍,也许会因私产生虚妄。草木的死期越近,衰落的迹象越明显。但是人却相反,衰落的迹象刚显现出来,人就会开始掩饰,以隐藏衰落的迹象,才能使自己心安。死期越来越近,就会越来越加重表面的掩饰而忽略产生衰迹的原因,所显现出来表面的生机也就越来越明显,这就是生长的时候不懂明察。
我们不懂得洞悉事物的本质,出现问题找不到问题的根本原因,也就无法解决问题,因此,内心就会恐惧、不安,人为了使自己心安就开始自欺欺人地掩盖迹象,甚至伪造出虚假的繁荣的景象,但是,真实的事情却一步步在恶化,所以,结果只会欲盖弥彰,自食其果。
二、徙之失善
徙之失善者,犹如他人取水之地,有一人立于水源之中,他人多恶之,其人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徙而不止,世人犹驱之,非其不知徙进焉,以其乏善矣,立水而徙,不去病源,乃徙之失善。
行为缺乏和善,就像在大家打水的地方,有一个人站在水源处,他会招来众人的厌恶,那个人向左向右向前向后,不停地来回移动,众人就会驱赶他。他并不是不知道自己进入了水源处,而是他缺乏和善之心,站在水中来回移动,意识不到自己行为问题的本质所在,是行为缺乏和善。
很多人犯了错误不改正,有时候并不是他不想改,而是认知问题,在他的认知里他已经在努力改正了,可是在大家的眼中,他却是在错误的范围内来来回回徘徊,拒不改正。
三、同之失和
同之失和者,百人同声,则为鸟兽,千人同行,则为虫蚁,万人同声,则为草芥。和者,声异而存,不以音多为杂,不以高低为乱,不以相左为害。求和不求同,和而不为一,万物自得生机。
追求统一而失去内在和谐,上百个统一声音,那是鸟兽,上千个行为一致,那是虫蚁,上万个统一声音那是草芥。和谐,声音不同而共同存在,不因为声音众多而认为杂乱,不因为高低不同而认为杂乱,不因为意见不同而认为有危害。追求和谐而不追求相同,和谐而不统一,万物就会在各自的位置得到生长的机会。
我们总希望团结,总希望统一,但是团结统一并不是非要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因为万事万物本身就存在差异,每个生灵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位置,如果非要把所有的复制成一样的,那只不过是自己的妄念。和而不唯一,万物自得生机,和而唯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四、居之失脉
居之失脉者,或违天时,或违地脉,或违人伦,违此三者,凡有所居,必生其害。是以离其方,异其位,是有生生之德。
处于不合规律之地,可能违反了天时,可能违反了地脉,可能违反了人伦,只要所处的地方违反了这三个因素,一定产生危害。只有离开这个有危害的地方和位置,才是符合得自生和他生的规律。
我们做事要符合天道、地脉、人伦的规律,如果发现自己所处的位置有违规律,那就赶紧离开,不强生不恶死,及时止损。逆规律做事,只会自取灭亡。
有人说:“如果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
如何活得更好?很多人也许不知道答案,但是,至少可以有意避开能够导致死亡的因素:生之不察,徙之失善,同之失和,居之失脉。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