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中学时学过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多少年过去了,清晰记得文章开头表达的心境: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作者写道:父亲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同样是背影,同样的难忘。
在老年公寓,每次走访长者后,他们送我出门时,会一直看着我,直到走廊尽头拐弯看不见了,他们转身回房间的背影,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们望着我一直招手到看不见的身影。
有一次,我去看望陆伯伯,因为我离开原来的机构有大半年了,正好有事回原来的老年公寓,就去看望了陆伯伯,叙叙旧,聊聊身体情况,知道他老伴因身体原因住院了,他定期去医院探望。但他自己坚持锻炼、做手指操、参加活动,保持良好的作息习习惯,状态很不错。
和陆伯伯微信联系,成了我们不见面的牵挂,字里行间,点点滴滴:
“上次瞬间喜遇时,告诉你,我拍你的三张照片,印好了。我想放在值班中心,让她们转给你。”
“我老伴原来就诊断有帕金森,今年一月下旬跌了一跤,经医治后在家休息。大除夕午睡起床又大腿骨折。现在高新区康复医院康复锻炼,能扶手走路。但帕金森症状加重,用一个全日护工。”
“我现在一人住公寓老地方,能生活自理,春节开始也用拐杖,防止跌倒。”
“我现在天天去6号楼康复中心,可以不用拐杖了,但拐杖仍握手中。”
“阿姨仍在新区康复医院,主要针对帕金森做认知功能,吞咽功能等一天五次康复训练。小便能叫了,由于生活不能自理仍有一全日护工照顾。体重冬天94斤,现在一百斤了。”
“我退休后,用国务院特殊津贴,组织和参加了长途,短途旅游,长白山天池,壶口瀑布,青海湖…。”
“那天,你们会后还特地看望我,我只顾讲话,忘了你们应该吃点东西的时候(其实家里春节有东西),到你们走了,自己弄晚饭时想到,晚了。实在抱歉。”
从陆伯伯家出来,他一直站在门口,看着我们走远,到了拐弯处,我回头招招手,他还在……
还有一位郭伯伯,在2020年疫情期间,因病住在中医院,我们想进去看望,但手续办起来很难,于是郭伯伯亲自找护士长办理了探望证明,才能让我们进到房间。郭伯伯开心地聊了自己的病情和恢复情况,话匣子打开就收不住了……
走的时候,郭伯伯站在病房门口,看着我们走远,长长的走廊,走到尽头,还看见伯伯站在门口招手。
这样的场景很多很多多, 我忘不了那一个个看着我走远还在招手的身影……
日月伴语:
背影,悄悄地来,静静地去;
背影,忘不了的是人与人最自然、最纯真的情感流露;
这是生命的馈赠,值得珍藏。